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中国警察缺乏干预家庭暴力的执法规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5:02 新民周刊
中国警察缺乏干预家庭暴力的执法规范(图)

北京街头“拒绝家庭暴力”的公益广告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婚姻问题专家徐安琪认为,目前中国家庭并未出现所谓的“泛暴力化”。

  撰稿/贺莉丹(记者)

  在很多人眼中,庄小薇(化名)应该是幸福的,她嫁给了一名高大结实的警察。

  没有人知道,庄小薇身上有累累伤痕。在她和这个警察谈恋爱时,她就常常挨打,那时她以为,结了婚她的命运会改变。可是,结婚后等来的是变本加厉的暴力。身心俱疲的庄小薇开始精神恍惚。在一次被打得头破血流之后,她来到北京丰台区铁营医院就诊,全科主任齐兰芳告诉庄小薇,她遭遇了“家庭暴力”(简称“家暴”),她需要远离这种暴力。庄小薇让齐医生给她做了家暴的病例鉴定——这是为了搜集证据。随后,庄小薇坚决地向丈夫提出离婚,尽管对方威胁说要打死她。当然,庄小薇没敢回以前的那个家,和丈夫对簿公堂前,她一直躲在母亲和朋友家里……

  这是医生齐兰芳告诉记者的一个真实故事。2000年6月美国福特基金会、美国全球妇女基金会开始向北京丰台区铁营

医院提供资助,3年后通过了“中国法学会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医疗系统干预家暴分项目的评估,在整个丰台区推广铁营医院反家暴干预模式。

  “我不会再忍受了!”

  “我们是最早开始尝试救助家暴病例的医院,并开始逐步向丰台区其他7家医院推广。我们开设了家暴病例鉴定,以帮助受虐者保留原始资料。让我们惊讶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家暴’这个概念,即便她们遭遇了家暴,出于个人脸面或受丈夫威胁的考虑,她们都不愿意做家暴鉴定,有人甚至认为被丈夫打是自己的过错。” 齐兰芳告诉《新民周刊》,她看到受虐者的无助与无奈,告诉她们不要再沉默,施暴者会有短暂忏悔,然后故态复萌,如此循环往复。“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当你在第一次遭遇家庭暴力的时候,你就要坚定地说,我不会再忍受了!”

  2006年9月5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和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举办的“家庭暴力:有效预防和系统应对”国际研讨会上,中美双方官员与学者展开了深入研讨。

  也许有人好奇,“家暴”仅仅发生“她们”身上吗?男性是否也会遭遇家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分校教授John Defrain的解释是,虐待不仅仅发生只发生在妇女身上,对丈夫实施暴力和虐待也时常出现,不过由于男性比较魁梧、高大与强悍,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丈夫对妻子实施的虐待要比妻子对丈夫实施的虐待更为常见、严厉和残暴,实际上大多数妻子对丈夫的暴力或虐待都是在自我防卫的情况下才出现的。

  那么,施暴者会不会危及自己的孩子?研究表明,夫妇之间的虐待行为和父母对孩子的虐待行为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调查发现,70%的男性虐待实施者如果对妻子或伴侣实施暴力或虐待,他也会同样对待孩子。

  John Defrain教授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200万到300万的妇女在家庭受到不同程度的暴力伤害,每年近乎300万对夫妻之间(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发生过严厉的暴力和虐待事件;妇女一般担心陌生人会对其发生攻击,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数据却显示,所有遭到杀害的妇女当中51%都是被自己熟悉的人所杀害的,其中30%的妇女都是被丈夫、前夫或者男友所杀害。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反家暴委员会主任Bob Moyer教授的研究表明,在美国,那些在家庭暴力事件中被杀害的人中,大约75%的妇女或者死于她们摆脱了原有关系之后,或者死于她们试图摆脱现在关系的那段时期。Bob Moyer教授认为,要逃离这种虐待非常困难,“和一个施虐者一起生活实质上就如同在一个充满暴力主义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国家中受害者的独立能力被有系统地破坏了。”

  如果儿时遭遇家庭暴力,这种创伤将维持多久?John Defrain教授曾在全美50家报纸上刊登同一个广告,征求儿时遭受虐待、后来仍成长为成功人士的与他联系,有90人完整答完了他的问卷。其中有89人因儿时遭受家庭成员的暴力而饱受创伤,这种创伤持续了19年,直至他们在20岁时逃离家庭。此后,他们平均又用了14年的时间才走出这种难言的创伤。

  去年夏天,John Defrain教授在韩国讲授一门有关家庭暴力的课程,一位男学生向他讲述自己的父亲如何毒打他和他的母亲及姐妹,“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愤怒地跟我说,他要杀掉父亲,激动得整个身体都在颤抖。但同班女生对他的印象是很有绅士风度,也没有暴力倾向。于是我问他,你为什么跟你的父亲完全不同?他想了一会说,我在16岁时就告诉自己,我这辈子绝对不会成为像我父亲这样丑恶的人!”

  一位美国大城市的红十字会会长将自己现在的生活比喻成一幅刺绣作品,其中那条黑线代表着他儿童时代遭遇的家庭暴力,“这条黑线代表着你曾经的痛苦,但它和整幅刺绣融为一体,激励你变成现在成功的你。”John Defrain教授这样解释。

  中国“防暴”在路上

  中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到底有多少?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性学专家潘绥铭曾在2004年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对中国60个县的3000个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研究表明丈夫打妻子的比重为34%。全国妇联曾有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即8100万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这个结论遭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婚姻问题专家徐安琪的质疑,徐安琪告诉《新民周刊》,国家统计局和全国妇联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个1.6万个样本的抽样调查中,74.7%的农村妻子表示丈夫没打过自己,“这样算下来,挨打的就占了25.3%,一些媒体所说的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在发生家庭暴力,完全不是这样,更何况现在中国有3.6亿左右的家庭。在临床的寻求帮助的受害妇女中调查与在普查抽样的普通夫妇中调查将会得到不同的暴力指数,提问不同也会导致数据差异,有可能每位研究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指标。”徐安琪并不赞同目前出现的所谓“泛暴力化”。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已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反家庭暴力体系,在内布拉斯加州法律28-323法令中,家庭暴力被界定为犯罪,针对性暴力以及家庭暴力受害者的24小时预警措施启动,州政府建立了对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和那些被骚扰及被侵害的人的保护命令,违背这项指令就是一种犯罪行为,并会要求将侵害者立即投入监狱。

  Bob Moyer教授所在的反家暴委员会(Family Violence Council,FVC)创建于1996年,这个非政府组织的使命在于“以实际行动消除家庭暴力”,主攻方向为家庭虐待、儿童虐待与性暴力。以林肯市儿童支持服务中心为例,开设8年以来接待了将近3000名儿童,保护他们的权益和精神健康;而现在全美有超过400个儿童维护中心。另外,自1974年美国第一家被害夫妇避难中心正式挂牌运行起,截至目前,全美已成立了几千家被害夫妇避难中心,这些中心给很多遭遇到家庭暴力的夫妇与孩子提供衣食住行,引导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在虐待和暴力发生时能找到法律援助。

  “尽管中国警察干预家庭暴力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妇女组织和受暴妇女对警察的处置仍然普遍不满,最大的问题是‘警察不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荣维毅说。传统意识中,家庭暴力被当成是“打打闹闹”的“家庭纠纷”,而除了一部《妇女权益保障法》之外,中国尚无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警察也缺乏干预家庭暴力的执法规范。

  建立妇女庇护所是国际上通用的防止家庭暴力对妇女产生伤害的有效手段,我国第一家妇女庇护所创建于1995年,为了保护在家庭暴力中受到侵害的妇女,各地新建的妇女庇护所如雨后春笋。但是相当多的庇护所都是门可罗雀。北京首家、也是唯一的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暂住帮助的庇护所,由于无人来求助,平时就用做老年之家的“日间照料室”。“很多妇女庇护所都建在社区之内,无法避免邻里干扰,自然收效甚微。”徐安琪说。-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