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赵志刚男人一样继续越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17:09 外滩画报

  6月上旬,由赵志刚主演、王晓鹰导演的越剧《赵氏孤儿》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这是上海越剧院继2000年《红楼 梦》进驻大剧院之后的第二次抢滩大剧院。不同的是,这次是男女合演越剧的一次整齐亮相,并且由制作人独立运作。在全国 仅存两个男女合演越剧院团的情况下,这部融合话剧、西洋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越剧亮相有了更深远的象征意义。

  外滩记者 刘莉芳/报道 祖忠人/摄

  不是林兆华式“骏马飞驰、雨瀑飞流”的超现实主义话剧《赵氏孤儿》;也不是李树建连唱十几个“为救孤……”情 感一泻千里的豫剧《赵氏孤儿》;更不是结局忠于原著的传统京剧《赵氏孤儿》;这是一部男女合演的越剧《赵氏孤儿》。和 女子越剧相比,戏里没有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也没有大观园里的莺莺燕燕。满台充满金属质感的舞美一改以往富丽堂皇的风 格,就连服装,也以绣花少、讲究色块的麻布料代替了绸缎面料。

  这种改变的倡导者就是赵志刚。今年43岁的赵志刚,从艺31年。早在越剧复兴的80年代初,他就凭借《何文秀 》、《沙漠王子》、《浪荡子》等确立了越剧第一小生的地位。作为尹派第三代弟子,赵志刚师承于女子越剧,成名于女子越 剧。但从80年代中后期起,他就在探索男女合演。“我如果只是个演员的话,我不用去做《赵氏孤儿》。《沙漠王子》、《 何文秀》足够了,妹妹、娘子,一句起调,满堂彩。但是在我从艺31年后,如果还不寻求突破,那我一定不是个好演员。” 6月9日,赵志刚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如是说。

  在越剧史上,男女合演出现的时间大大晚于女子越剧,一度和女子越剧错位发展,但几起几落。自80年代中期开始 ,在整个戏曲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不少青年男演员改行他去,大部分中年男演员下岗退休。男女合演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

  赵志刚说:“如今中国戏曲中最困难的昆曲还有六个团,而男女合演越剧的却只有两个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坊间传说,越剧男演员只有这么几个出路:一是管道具;二是转行政工作;混得最不堪的,就只有为剧团看门房了。这种 说法,赵志刚点头称是:“全国的越剧男演员不会超过50人,经常能上台演出的就更少了。在《赵氏孤儿》上的那么多男演 员,都是借来的。”

  那是怎样的一台演出?在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的执导下,舞台上泼墨般撒出荡气回肠的一段段折子戏,张扬着悲 壮、凄婉。和传统越剧写意手法不同的是,王晓鹰带入了新鲜的话剧舞台语言,而那些最打动人的场景之后,居然是人手不足 的尴尬。

  《赵氏孤儿》之于赵志刚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作品,这是继2000年《红楼梦》进驻大剧院后,上海越剧团第二 次在大剧院演出,而且是第一部男女合演越剧。“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赵氏孤儿》的全剧首演没有放在上海,因为我坚持一 定要在大剧院演出,这具有象征意义,希望能借这部戏提高男女合演整体的品位,在上海戏剧界来次小小的地震,让大家给予 越剧男女合演更多的关注”。

  身兼演员、制作人、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三职,赵志刚超负荷地运转,还接了《玉卿嫂》和《藜斋残梦》两部男女合 演的大戏。事实上,近几年内赵志刚的产量都大得惊人,两年内已推出四部男女合演的大戏,从网络题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到悲剧大气的《赵氏孤儿》,从现实题材《被隔离的春天》到经典名著《家》,尽管并非每部作品都尽善尽美,但赵志刚一 直没有放弃寻找适合男女合演的题材和男女合演自身的定位。“我们这些越剧男人,别无选择,惟有自寻出路。”赵志刚开玩 笑地说。

  以音乐为例,《赵氏孤儿》的结尾即融合了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当孤儿跪在养父母面前,哭泣“我永远是你们的儿子 ”,群戏也齐喊“全国的孩子都是你们的儿子”,这时响起了女声美声合唱,低低涌动的情绪被一点点地推至顶点,这时突然 响起清脆的通俗女声独唱“月光光、照四方,妈妈儿郎哭得慌”,这是《赵氏孤儿》的副主题,每次响起都有不同的意境,刺 透密不通风的情绪,音响的状态低了下来,但内心更令人纠葛。曲子末尾,是男女声的混声大合唱:“秋风吼,秋雨骤,秋叶 片片丢……”漫天的黄叶洒落,一下子就把情绪扬了上去。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没有中场休息。在散场的人群里,记者注意到,有不少白发老人由中年子女搀扶着,颤巍巍地行 走。这种感动不啻于杭州大学校园里,《第一次亲密接触》演出时,有学生仅是进剧院孵暖气,结果竟在剧院里不走了,是因 为越剧。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