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郑州慈善捐款遭困惑 半年50万仅够200多特困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11:07 郑州晚报
郑州慈善捐款遭困惑半年50万仅够200多特困户

面对周边省会五六百万元的慈善捐款,郑州收到的50万元,颇有点尴尬意味。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郑州慈善总会最近公布了一个数字: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收到慈善捐款50万元,相比周边其他几个省会城市五六百万元的捐款,颇有点尴尬意味。郑州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陈永连的说法是:“50万元,只够救助200多户特困家庭。”而当前另外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伴随高招录取通知书的来临,部分特困考生也急需要得到资助 。郑州慈善事业的发展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遇到了哪些问题,瓶颈又在何处,如何破解?

  杯水车薪的尴尬

  捐赠序号     姓名    金额    捐赠时间

  004935000024   朱先生    5000元整 2005年4月28日

  004935000023   不公开    565元整   2005年4月27日

  004935000022   不公开    333元整   2005年4月11日

  004935000021   不公开    1000元整 2005年4月8日

  004935000020 see 200元整 2005年4月3日

  004935000018 不公开 1000元整 2005年3月31日

  004935000012 不公开 100元整 2005年3月12日

  004935000008 不公开 5元整 2005年2月16日

  这是公布在郑州慈善网上的一组捐助资料,在这个网站上,对应的是5月份郑州市急需要救助的5个人,他们大多是因为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学生。

  “钱太少了,救助不过来。去年我们全年是110万元,今年上半年50万元,同比来看,这个数字很正常,但是和周边的几个省会城市比较起来,我们有点尴尬。”郑州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陈永连的表情似乎有点无奈,“50万元,只够救助200多户特困家庭。而今年4月份,郑州市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家庭有5.4万户。”

  郑州市2005年上半年,除了近千名个人捐助者外,只有30多家企业捐款,而且这50万元善款中,普通工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者的捐款,占了1/5。陈永连说,在国外慈善救助方面,很多企业家都是慈善家,而我们以个人名义捐款的企业家几乎没有。

  “马上就要发放高招录取通知书了,还有一些特困考生需要得到资助,可是,我们得到的社会捐赠确实有限,肯定资助不了那么多,我们也很为难。”郑州市慈善总会的一名工作人员私下对记者说。

  在郑州市慈善总会办公室提供的材料上,有一个名字非常显眼,他姓朱,2004年4月6日,他捐赠了1万元,当年8月30日,又捐赠了2万元。2005年,朱先生再次向郑州的慈善事业捐赠6000元。“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小伙子,当时他第一次来捐款的时候,不愿说出名字,因为要开具发票,他才说姓朱,后来在我们的再三追问下,他才说出了自己的名字,但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后来来的次数多了,我们才知道他经营着一个小店铺,他并不是定向捐赠,而是想向需要救助的人表示一点心意。他不愿意接受采访。”谈起朱先生的情况,已经50多岁的陈永连一脸的感激。

  相对郑州的慈善事业缺乏热心的问题,郑州市慈善总会办公室于桂兰说出了另外一件让她很是尴尬的事情:“今年中招考试前夕,有一些初三学生家长来到慈善总会,提出能否捐点款,然后给发张慈善捐助荣誉证书,以使孩子在素质评定中加分。当然,这些事情都被我们拒绝了,既然是慈善捐款就应该发自内心。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对孩子的教育也不是好事。”谈起自己的工作,于桂兰还是充满了希望,“不过,郑州人的爱心意识还是在不断提高的,郑州慈善事业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政府热、民间冷”的困惑

  2005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河南省慈善总会提交的工作报告上批示:慈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可弥补党委、政府工作之不及,解除百姓疾苦之必需,是爱民、利民的好事、实事,党委、政府应予以关心支持。开展慈善工作,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各方自愿的原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6月28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在“河南省首届财富论坛”上指出,开展慈善救助,扶助弱势群体,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每个社会成员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要肩负起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以适当的方式将财富回报社会,扶贫济困,奉献爱心。

  河南省领导重视慈善事业的心情可见一斑,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政府热、民间冷”的原因呢?

  “大家不愿意到诸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正规捐赠机构进行慈善捐赠,是因为这些单位和民众的沟通方面可能存在问题。”郑州清芳实业有限公司的杨志鹏董事长说。

  杨志鹏,1998年以送“杨记清芳拉面”到抗洪前线而成为郑州知名人物,近十年来,先后为各级慈善单位或者社区捐助累计100多万元,今年刚刚被河南省民政厅评为“河南十大慈善新闻人物”。杨志鹏认为,很多老百姓不了解这些单位的性质,自然也会对捐赠资金的去向产生怀疑。“既然是做好事,为何不选择自己直接做呢?”杨志鹏说出了他的理解。

  对于杨志鹏的疑问,郑州市一位私企老板说,“我把钱捐到慈善总会,不如直接给需要救助的人踏实。”

  郑州慈善总会秘书长杨杭军认为,捐赠活动的不规范影响了市民的捐赠。他说,看到别人有困难,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种捐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带着良好的动机,但可能不符合《捐赠法》的规范,由此可能引发募捐资金运行、管理不透明,不能做到善款全部“善用”等问题,使部分爱心人士有些迟疑。而已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在细节上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杨杭军介绍说,2004年9月,郑州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慈善工作意见的通知》,规定社会募捐由慈善总会负责。对于社会募捐资金,审计部门、媒体都可以监督,任何人有善款乱用情况,都可以举报。

  7月8日下午,河南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通过该组织审批的具有捐献资格的基金会、团体共有14家。同天下午,郑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说,事实上,目前在社会上进行募捐的早已超过14家,很多人自己公开个电话、支个捐款箱就上街募捐了,这肯定是非法的。

  针对慈善捐款去向的问题,郑州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陈永连解释说:“目前,郑州关于慈善捐赠的渠道有点混乱,造成了现实慈善捐助总额不多,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宣传不到位,致使很多人不了解我们的工作。”

  郑州慈善总会秘书长杨杭军也作了说明,只要捐赠人在捐赠时声明捐赠去向,也就是当事人希望用在哪个方面,即使捐献1元钱,也可以查询这1元钱的下落,他们所收到的捐款、捐物,都会在网站上(www.zzcishan.gov.cn)公布数目和用途,捐赠人对自己所捐赠的资金与物资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慈善总会欢迎捐赠者随时来查询捐献资金、物资的去向。“这就是正规捐献渠道和一些社会上非法的捐助活动最大的区别。”

  亟须树立的慈善文化

  对专门的慈善机构不信任,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把钱捐出来的一个原因。据介绍,在郑州慈善总会,一笔善款从捐出到送达救助者手中的过程为:捐赠人先写一份捐赠书,写明捐赠的意向和具体用途;然后捐赠人与总会签订捐赠协议,协议除了包括捐赠书的内容外,还必须写明总会如何使用这笔捐赠;之后总会按协议执行;执行结束后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给捐赠人发一份验收报告。

  早在2003年9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专门下发通知,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向中华慈善总会公益事业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郑州市也专门下发文件规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慈善机构的公益性、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可见对于每个企业或者个人捐赠数目的多少,国家和郑州市政府都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免税政策的。

  显然,免税政策并没有成为郑州慈善捐赠尴尬的“挡箭牌”。

  “在国外,慈善事业是一种文化。”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教师、社会学硕士康绍霞说:“为什么中国富豪对慈善公益事业如此冷漠?是中国富豪‘财不外露’还是‘为富不仁’?我以为社会不应忽略,慈善捐赠的本质是公益事业,它不是一种硬性的义务。而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在中国富豪的心灵注入理性的财富文化观与财富责任观,催发他们心灵向善程度的提高,改变中国富豪在慈善公益事业中的‘不作为’现象。遗憾的是,由于社会太过关注财富积累的过程与手段,以及财富的继承与保护,却很少去触摸关于财富的文化、财富的伦理以及财富的责任这样的话题。这样偏执的关注倾向,容易抬高社会群体的逐利化,而弱化人们的财富文化与责任意识。”

  康绍霞认为,当一个人拥有庞大社会财富,这绝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和权力的个体占有,更重要的是要背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但如何在经济运行中,来为那些积极将个人财富反哺于社会者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如何通过良性的文化辐射、让中国富豪们拥有高尚社会人格和道德情操,形成开明、开放的社会财富文化心态,正是需要全社会思考的。需要通过文化这个载体,传播健康财富观念,与此同时相应的法律规范必须健全,如果,规范的募捐渠道得到了全社会的响应,那么,对整个社会财富文化的品位提升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文 马健/图 )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