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头扔进日本邻居家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9日00:05 新京报 | |||||||||
徐少兰拿出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和八角鼓。她虽然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会了很多唱段,但在母亲的反对下,她最终没有从事曲艺行业。 徐少兰 广和楼曾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戏院。资料图片 日军侵占北平,生活艰辛的民间艺人见证日本邻居的蛮横 人物档案 姓名:徐少兰
年龄:75岁 身份:服装厂退休工人 抗战经历:抗战时期,父母靠在戏园卖艺为生。北平沦陷后,曾和家人一起流落开封半年。返回北京后,一家人靠父母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期间一直与一家日本人为邻,见证了日本人的蛮横,也眼见了日军投降后,见到中国军人的毕恭毕敬。 徐少兰的母亲关翠兰已经91岁高寿了,齐耳的白发整齐地梳在耳后,一身蓝色绸缎旗袍,面前摆着京韵大鼓,手一扬,小鼓棒一挥,架势不减当年。只是自从耳背后,调子总是找不准了,75岁的大女儿徐少兰在一旁听着,经常是哭笑不得。 七七事变后不敢回北京 到1943年时,家当差不多都卖光了,连个水舀子都不剩。 关翠兰老人年少时便学唱京韵大鼓,跟着丈夫靠卖艺为生。1937年,夫妇俩带着7岁的徐少兰到山西太原演出,几个月后准备返回北平时,听说日本人打进北平了。 徐少兰还记得七七事变当天听到的恐怖传言:“日本人把小孩的头冲下埋在地里,把双腿冲上叉开当枪托使,喝醉酒的日本人满街打人。那时我还是小孩啊,吓得不敢回来。” 徐少兰一家有家不敢回,只得乘着火车直接去了河南开封。因为那时候还小,徐少兰对当时的生活细节记不清楚了,但那震耳欲聋的轰炸声,至今仍在她耳边萦绕。 一家人在河南开封呆了半年后,于1938年回到了北平。旧鼓楼大街北头玉皇阁胡同(现名玉阁胡同)23号的宅子还在,但生活条件却每况愈下,父亲母亲再也挣不到什么钱了。 徐少兰一直记得,1937年以前,家中三间房里放着的东西特多,古玩、玉器什么的都有,都是父母卖艺挣回来的,“七七事变以前我父母出去表演一天能挣两块现大洋呢。”自从日本人打进北京后,一家人的生活开始走下坡路,到1943年时,家当差不多都卖光了,连个水舀子都不剩。 日本邻居家的小孩特别横 日本男人夏天就穿个衣不蔽体的丁字裤站在家门口,老百姓都看不惯,却也不敢说什么。 徐少兰家胡同里2号住着家日本人,每天都有人骑着自行车给他们送菜,到门口一摇铃里面的人就出来取菜。日本人家里有两个三四岁大的小男孩,虽然徐少兰比他们大了好几岁,可从来不敢接近他们。 “特别横啊,出门见到中国小孩就打,我们都怕他们。”胡同里的小孩们都是能躲则躲,只要那家日本人开着门,他们绝对不从那条路经过,即便是关着门的时候,也是一溜烟地赶紧撒腿“呱呱呱”跑过去了。 徐少兰说,日本小孩像家长,家长本来就横,中国人经过他家门口时就会骂,“狐假虎威”,那家的日本男人夏天就穿个衣不蔽体的丁字裤站在家门口,老百姓都看不惯,却也不敢说什么。 徐少兰一家七八口人,全仗着卖艺的父母挣点钱回来养活。母亲关翠兰唱京韵大鼓,父亲弹单弦,两人总是同进同出。每天早上9点起床,拾掇完家里人的饭菜后,两人便匆匆赶往六部口的广播电台,在那除了要站着唱京韵大鼓外,期间还得念几段广告,“挣的就是那个广告钱,有治胃病的药等广告。” 年幼的徐少兰曾跟着母亲去过一次播音房,由于不能出声,她一直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时还摸摸贴在墙上的绒布,“摸着很舒服,觉得特高级。” 每天蒸窝窝头,熬点白菜凑合着吃。徐少兰承认,对于每天有人送菜上门的日本人生活,“那时候挺羡慕他们的。 卖艺被日本人打不愿提及 父母也不愿提起太多的卖艺艰辛,有认识母亲的人说,母亲卖艺时被日本人打过。 母亲关翠兰从来不在家唱大鼓,乐器等东西都是戏园子的,也没法拿回家。尽管徐少兰经常跟着父母去戏园子玩,耳濡目染地学会了四五十个段子,但母亲关翠兰绝对不许女儿像她那样卖艺为生。 “演员太受气了,没人捧红不了,有人捧就得干不正经的,摸摸手啦,亲一个啦。”徐少兰每次跟着母亲到戏园子,总躲在后台玩,但也能看到前台的情况。台下的人只要花大价钱点歌,唱完艺人还得陪着别人出去,陪笑陪吃,尽管能换来不少漂亮衣服,但母亲关翠兰绝不挣那额外的钱。 “那时候还好有父亲一直跟着母亲表演。”徐少兰不太清楚父母卖艺时到底碰到过什么情况,父母也不愿提起太多的卖艺艰辛,尽管有认识母亲的人说,母亲卖艺时被日本人打过,但徐少兰却从未听母亲提起。 看着《四世同堂》、《啼笑因缘》,徐少兰觉得演得都特别真实,挣额外钱的那些艺人能买不少衣服,可母亲嗓子唱疼了还挣不了一件旗袍钱。 现在徐少兰的家里还挂着八角鼓、单弦等民俗乐器。有时候想起来了她就取下墙上的乐器唱上几段,91岁的老母亲关翠兰已经没法再唱了,只能在家到处走动走动,偶尔翻翻照片,享受五世同堂之乐。 见日军给中国人敬礼解气 日本投降后,徐少兰看到邻居都拿砖头扔进日本人家里,里面的人关着门不敢出来。 由于挣钱困难,家中人口又多,徐少兰一家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差。 1943年,徐少兰家里老人一下走了4个,奶奶躺了三个月才死,连饿带病的。姥爷、姥姥、爷爷相继去世,“唉,贫病交加啊!” 姥姥去世的时候,徐少兰记得特清楚,没钱买吃的了,母亲就让她把家里惟一剩下的水舀子卖给了街坊,拿回5分钱,买了点挂面,煮了喂给姥姥吃,刚喂了一口姥姥就没气了。 1945年日本投降后,徐少兰看到邻居都拿砖头扔进日本人家里,里面的人关着门不敢出来,“后来被遣送回国啦。”说到这里,徐少兰觉得很解气,日本鬼子终于被赶走了,走过那条小路时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徐少兰亲眼看着一个骑高头大马的日本军官在大街上见着国民党一个兵,整个一立刻下马,笔挺挺站那“刷”地一敬礼,“看着特别出气。”这个场面徐少兰反复说了三遍。 日本投降后徐少兰家还买了一个日本人家的碗柜,她记得1945年时的日本货非常便宜,还有卖日本媳妇的。 现在徐少兰有时候还抽空去玉阁胡同看看,当走在那些小胡同里时,儿时的记忆就会涌现,老邻居们都已经不在了,只有胡同依旧。 史海钩沉 广和楼曾被卖给日本翻译 日本侵占北平时期是戏曲萧条时期,历史悠久的戏院广和楼也受到了冲击。 广和楼位于繁华的前门外肉市。原为明末大盐商查氏私人花园。清康熙年间就改为茶园对外营业,初名查家茶楼、查家楼,后改称广和查楼。康熙曾到此看过戏。 清末至民国初期是广和楼之黄金时代,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雷喜福等名角都在此登台献艺。日本占领北平时期,广和楼营业萧条,难以维持,经营者便以922000元伪币卖给了日本翻译李文轩。 李文轩将广和楼拆毁,想重新修建,但未来得及重建日本便投降了,因此到解放时广和楼还是一片废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新兴建了广和楼,改名为广和剧场。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卡拉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倪华初 相关专题:新京报抗战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