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开封包公祠改制真相调查:包公文化引发的碰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15:26 郑州晚报
开封包公祠改制真相调查:包公文化引发的碰撞

  有公众认为包公文化引发的碰撞不仅仅是企业改制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反映了文化产业改革遇到的阵痛。图为包公祠。郑州晚报记者 游晓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2003年7月,作为开封市第一家事业单位改制试点的包公祠,一开始就被各方给予极大关注。2005年7月,改制两年之际,已更名为“开封包公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包公祠仍然备受争议。今年6月28日以来,《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陆续登载文章,对包公祠改制提出了种种疑问,使这场原本已“拍板定案”的国有 资产转让事件重新摆在公众的关注之下。事实真相如何呢?《郑州晚报》记者赴开封市对涉事各方进行采访,曾引起公众误读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包公祠非历史文物,也非包家祠堂,仅是以包公文化
为卖点的一个普通人文景区。

  包公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改制

  7月6日上午,开封市包公祠景点门口。

  服务部职工王栋和宋琦看着游人进进出出,百无聊赖。

  王栋手里拿着一份签于今年4月22日的“职工对包公祠改制的意见”,上面有35位职工的签名。这份意见上写着,始于2003年的包公祠改制存在较大问题,严重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此时,距离包公祠景点“完成”改制已经一年有余。

  原包公祠管理处主任、现开封包公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成义向记者介绍,包公祠是1984年由开封市旅游局选址建设的,此后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的仿古建筑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所建。因为开封是包公的成名地,所以建了这个人文景点,既不是文物,也不是包家祠堂,而是以包公文化为卖点的一个普通景区。这家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评定的AAAA级景区,2003年7月,按照开封市政府与开封市旅游局的改革精神指示,着手酝酿改制。据有关人士透露,作为旅游局的下属企业,包公祠改制被开封市视为事业单位改制的试点,也被省旅游部门看作是省内景区改革的一个示范。

  2003年11月10日,包公祠管理处召开全体职工大会,管理处主任刘成义在会上念了改制方案。11月11日,全体职工正式签名“表决”,管理处总共62位在册职工,除离退休职工11人外,实到的51名职工(含管理层3人)中41名职工在决议上签字“同意改制”。11月28日,由包公祠管理处提交、经开封市旅游局党委研究通过的改制方案,在有开封市领导与多部门参与的政府工作会上被通过。根据这份方案,包公祠将由事业单位转为管理层控股、职工参股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管理层原则上持股51%以上。此前进行的资产评估确定,包公祠总资产为6879万元,除去债务、无形资产以及企业必须承担的职工转换身份补偿金等,企业剩余国有经营性资产为1130万元。经过开封市当时针对国有企业改制的优惠折算,最终,包公祠“易手”价格确定为395.79万元。

  2004年1月16日,改制方案通过开封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2月16日,395万元款项上缴开封市财政局;3月11日,产权交易成交鉴证书下达,包括管理层在内的41位职工成为后来新公司的股东;8月,新成立的包公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下发。

  新公司营业执照下发暗示着改制基本完成,由于争议一开始就存在,这场改制风波拖延至今。

  7月6日,在景区已工作10多年的宋琦对记者说:“包括我在内的10位职工,从2003年11月11日起就一直不同意改制方案。”2004年2月,由于对职工安置问题存在异议,不少职工站在了质疑改制的行列中。记者注意到,在要求纠正改制违规行为的35位职工当中,有25人最初曾签字支持改制,并且是新公司的小股东。

  50%优惠引发的焦点之争

  关注焦点无疑落脚在了“净资产1130万元只卖了395.79万元”。

  7月7日,开封市旅游局副局长马保华承认,该局下属4个企业,一个已濒于破产,另外两个均负债运营,包公祠是效益最好的一个。职工们不解的是,“这么好的企业为什么要卖?净资产1000多万元又怎么只卖了300多万元?”

  宋琦拿出改制所依据的开封市某会计师事务所对包公祠所作的资产评估,截至2003年8月,其总资产为6879万元(含1398万元无形资产),而市内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对包公祠的2002年度验资报告显示,其不含无形资产的总资产评估就为6674万元。职工们据此认为,2003年8月的资产评估中存在“缩水”现象。

  7月6日,原包公祠管理处主任刘成义在接受采访时称,2002年,包公祠门票和停车场总的营业收入达到了511.5万元,赢利196万元,这是包公祠效益最好的一年。2003年,受非典影响,营业收入是333万元,赢利只有11.7万元。包公祠虽说效益还可以,但并没有好到年年赢利几百万元的地步,几十年的盈余只有1000多万元,最近几年为了应对旅游行业的竞争,还把这笔钱拿出来投资兴建了开封府,又贷了几千万元的款。现在旅游竞争很激烈,哪里会有什么旱涝保收的摇钱树?改制是政府行为,并非管理处决定,资产评估不存在“缩水”,并有开封市财政局的合格审验报告。他说:“企业扣除无形资产、银行债务和职工身份转让金后的数额是1130.8万元,根据汴政(2002)35号文,企业改制时,经职代会同意,可按净资产的10%~30%折成股份,按贡献大小配售给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功人员,改制中对一次性付款买断国有产权的,可实行50%的优惠,计算下来就是395.79万元。”

  记者注意到,开封市旅游局在职工提出疑问后出具的一份调查报告对该问题的解释是一致的。对于两次评估的近1000万元差异,刘成义称,2002年度审核中包含了土地使用权,后者则没有;而在8个月中,固定资产的损耗很大,“房子开裂,车辆损耗等,都不值钱了”。

  至于为何选择包公祠作为改制试点,7月7日,开封市旅游局副局长马保华则一语道破:“如果选的企业效益太差,还如何卖得出去?”他说,改制是局里和管理处领导的共同想法,2003年7月,旅游局党委会就确定了效益排在前两位的东京大饭店和包公祠为试点,而东京大饭店由于债务未理顺推迟了改制。

  “没有招投标是当时政策所限”

  2003年11月28日下午,在有旅游、财政、工商、劳保等部门领导列席的开封市政府专题会议上,包公祠改制方案被最终批准。

  两天之后的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意见增加了很多以前改制政策中所没有的内容,包括要对企业法人进行离任审计、非上市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必须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职工安置方案需经职代会通过、经营管理者不得参与转让的决策、资产评估等。紧接着,2004年2月1日,国资委出台《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取消了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的优惠政策,对改制程序、职工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定。

  7月7日,在接受《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采访时,开封市国资委副主任王亚甫坦承,按照新的规定,包公祠改制过程中是存在问题的,并且将享受不到一次性买断减免50%的优惠。

  2003年年底以后,不少职工曾以新出台的政策对包公祠改制提出种种质疑,但随后在开封市旅游局受命对此次改制的调查结果中强调:“包公祠管理处的改制工作是在开封市国资委成立前、在国务院《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前就已经完成的,因此,用这两个文件来看待当时包公祠管理处的改制工作是不恰当的。”

  7月6日,针对日前媒体质疑此次改制为什么没有审计介入、未见有招投标竞争,刘成义解释道:“这是新政策中的提法,当时根本就没有,现在拿新出来的政策要求过去,这是不公平的。而且职工反映问题之后,对于职工安置等问题我们都及时作了调整。整个方案和改制过程都是经开封市委、市政府同意,由经贸委、国资委、财政局等部门指导、监督和审核的,在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

  而对于新老政策的“交接”,王亚甫说,在2004年2月1日之前完成转让合同的,原则上将“按原定的路子走”,包公祠由此搭上了改制政策的“末班车”。

  开封方面不认同“政策性流失”

  尽管有关方面认定改制“在政策上合乎规范”,却引发了一场对于“政策性流失”的争论。

  今年6月28日,《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包公祠改制惹来“政策性流失”争议》,内文援引一位经济专家的话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出台一系列奖励优惠政策,这种做法往往形成并且鼓励了一些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政策性流失,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而记者在开封市旅游局、国资委等部门采访时均被告知,整个改制过程中并无资产流失。

  刘成义称,包公祠的资产评估是由开封市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完成的,2003年10月20日,开封市财政局下文核准了这次资产评估项目,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哪里有国有资产的流失?至于资产转让的优惠政策,这都是根据开封市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制定的,并且是在开封市经贸委及国资委的指导下进行的,是按政策来的。职工利益这一块,我们改制一开始,就确定了改制不能让职工减少收入,而且要增收的思想,现在改制完成这么久,没有一个职工下岗,他们还在按照事业单位的标准领取工资,养老保险等福利还都在按时交纳。

  7月7日,开封市旅游局纪检书记丁祥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局里对改制过程的监管,一是看有没有资产流失,二是看职工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侵害,“经过调查这两方面都不存在问题”。

  开封市国资委副主任王亚甫对媒体的说法也持不同意见:“如果以现在国有资产转让管理的规定来看,当时很多国企被打折出卖乃至奉送的情况,都是流失,但在当时来说是改制的政策,你怎么能简单地给它扣上流失的帽子?并且,当时国有企业普遍处于一种冰棍状态,如果不改制,它自身也会融化,一直亏损下去,如果放任这种亏损算不算资产流失?”(郑州晚报记者 游晓鹏文/图 )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