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抗战专题专题 > 正文

闷棍击倒哥哥李德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07:24 新京报
闷棍击倒哥哥李德伦

人艺老演员李滨谈起对北平沦陷时的记忆,情绪有些激动,那个动荡的年代让她不忍回首。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闷棍击倒哥哥李德伦

“一二·九”运动中,游行学生被逮捕。资料图片


  与在影视剧《我的父亲母亲》、《卡拉是条狗》、《编辑部的故事》中所扮演的和蔼老太形象不同,生活中的李滨泼辣且直爽,谈起对北平沦陷时的记忆,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动荡的年代———她的哥哥、后来成为著名指挥家的李德伦还在他的房间里兴奋地印刷革命传单……

  哥哥常在家中印传单

  李滨家里兄妹七人,当年18岁的哥哥李德伦于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春,他加入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直到七七事变之后,李德伦还经常和同学一起在家里印制救亡传单。那时候,李家是当时有名的富户人家,住在南新华街一套大宅院里。

  “小时候,往往是白天,院子里经常满布着油墨味道,每个星期有两三天哥哥都在家里印传单,每次我都扒着哥哥房间的门缝往里看。”哥哥和同学在家里印传单,尽管李滨还读不懂传单上的文字,哥哥和同学兴奋的样子却让李滨向往不已。

  伴随着油墨印刷机“嚓嚓”声的,常常是李滨母亲弹钢琴的旋律。两种旋律的交错一直成为李滨对童年难以抹去的记忆。

  母亲对音乐的爱好,深深影响着家中几个孩子,哥哥李德伦后来成为著名音乐家。李滨的父母十分宠爱孩子们,对孩子们的抗战活动虽不支持也并不阻拦。

  “一二·九”运动后的第三天,哥哥李德伦所在的北京师大附中将要举办一年一度的音乐会。“同学们,要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了,华北快没有我们念书的地方了,这是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怎么还有心情歌舞升平呢?”李德伦和一群进步学生冲进会场,向准备听音乐会的同学们进行革命宣传。场内的同学纷纷退场,一场音乐会被进步的学生们冲散了。

  而12月16日的游行则没有那么幸运,当天李德伦和两个姐姐李菊同、李菊坪一起跟着北平三万多学生和百姓走上街头。

  游行从白天进行到夜里,学生们已经坚持了六七个小时。游行队伍刚刚进到校场口,街边的路灯突然全部熄灭,迎面打过来很多手电筒的光柱,一群保安队、警察拿着水龙头、大刀冲进学生队伍。学生们被突然的一幕惊呆了,随之四散躲闪,李德伦也在混乱中被打了一闷棍,倒在地上。

  “当天夜里,哥哥一个人跌跌撞撞走进门,两个姐姐随后回来,但没有受伤。”哥哥李德伦一进门,年纪小的几个弟弟妹妹看见他被撕扯坏的衣服吓得躲进大人怀里,他头上、手上的伤更是让全家人感到震惊。

  “后来听哥哥说,师大附中有好多学生被警察打伤。”哥哥姐姐的激进活动让年幼的李滨提前了解了抗战的残酷现实。

  七七事变后姐姐出走

  1937年7月7日当晚,风言日本军队已经打到西便门附近,于是父亲李宏春带着全家人连夜从南新华街躲到朋友家。

  当时正值暑假,本来等到开学,李滨就可以读小学二年级了,但因家中出现变故———姐姐逃婚出走,加之李滨体弱多病,这一年她休学了。

  时局动荡,人心惶惶,各种恐怖的传言被极力地散布着,北平好多人家纷纷逃往解放区。家中催促李滨的大姐李菊同立即完婚。

  “我们家是回民,父亲坚持要把女儿也嫁到回民家庭。”当时,父亲李宏春给姐姐物色了一个师大毕业的国文老师。由于兵荒马乱,男方家里加紧催促完婚。

  哥哥李德伦生前曾和家人谈起姐姐出走那天的情景,姐姐当时在北京大学上课,平时很早离家,1937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德伦朦胧中感到有人走进自己的房间,是姐姐,她带着不舍看了看“熟睡”的弟弟———李德伦以为姐姐是要去上学,怕耽搁她,便假装熟睡。就这样李菊同不辞而别,一去就是几十年,直到解放后,姐弟才再次相见。

  姐姐出走之前家里正在为婚礼做准备,嫁妆都已备齐,几个年幼的弟弟妹妹时不时会在一起说笑姐姐当新娘的样子,而姐姐突然的出走也打碎了家中的一团喜气,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家中一下陷入慌乱。

  李菊同离家后选择了投奔山西省“民训干部训练班”,后来化名黎颖,抗战爆发后成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干部,之后一直在太行区党委坚持抗日工作,解放后留在了山西,“文革”前担任山西省妇联主席。

  北平陷入混乱之中

  1938年后,大部分进步学生都离开了北平,前往解放区,而家里坚持不让李德伦出门。由于伯父李际春是汉奸,同学们觉得李德伦留下来有隐蔽的条件,可以更好地继续抗日活动,于是他便留了下来。1940年8月,李德伦背着父亲告别北平,从塘沽乘英国公司的轮船“盛京”号到上海报考上海音专。1946年11月,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了美国珍珠港,而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北平的恐慌。

  因为驻扎在北平的日军和侨民担心美军报复,整个北平陷入恐惧。“为防飞机偷袭,家家都被要求在窗户上贴‘米’字,挂黑面儿的窗帘儿。”李滨家里的窗户也贴上了“米”字胶带,以防飞机轰炸时玻璃碴子横飞。晚上从外面都看不见屋里的灯光,全城黑漆漆一片。

  很快,北平的经济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粮食越来越紧俏。李滨也经历了多次搬家,越搬房子越小。

  李滨的家里也开始吃混合面,“吃在嘴里就像嚼沙子,从没有想过会过那样的生活。”

  当时的无线电广播里,著名的相声演员“小蘑菇”常宝堃说过这样一段相声:“一打听面粉八块钱一袋儿,真便宜啊,拿来一看是牙粉袋儿(巴掌大的几两重的一袋)的……”后来这种讽刺时局的相声段子遭到禁演。

  李滨擅演旧京苦命人

  李滨对于战争的记忆,繁杂又凌乱,好像一张拼图,每一小块都鲜艳靓丽,拼在一起却是一个城市沦陷的颓败和恐慌。

  1949年解放后,李滨参加了解放军四野文工团,开始了正规的表演生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后,李滨成了其中的一员,演起老北京的苦命人———《龙须沟》里的二春、《骆驼祥子》里的小福子,因为对北京人的了解,李滨以她独特的方式再现着老北京人昔日的生活。

  -人物档案

  人物:李滨

  年龄:76岁

  职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退休演员

  -抗战时经历

  那时尚年幼的李滨,既看到过哥哥李德伦与进步同学在家印制传单,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又亲身经历了姐姐李菊同(后改名黎颖)弃家而去,奔赴解放区投身革命。抗战时期,她的家屡经搬迁,在动荡中,她体验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艰难。

  -背景

  冀察政务委员会

  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为适应日本“华北特殊化”的要求而成立的半自治组织,是中国政府对日本让步妥协的结果。

  是年7月,日本通过“何梅协定”的签订,“攫取了中国河北、察哈尔两省和平津大部分主权”,国民政府已难以在华北立足。

  当时,华北最大的军事集团是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他们过去是属于冯玉祥的西北军集团,和南京政府的蒋介石集团一向貌合神离,日本人希望把他们拉离中央政府,最终实现华北独立,成为第二个满洲国。于是以二十九军的军事首脑为主体,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

  为了抗议它的成立,在中共北平市委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还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游行,就是号称与“五四”齐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这场运动的意义,便是“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佟佳熹

  本版摄影:实习生 高松

  相关专题:新京报抗战专题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