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乡村改水纪实(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15:47 新民周刊 | |||||||||
城东村村民现在再也不用上山背水了 到2020年,中国政府将完全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中国救水 这个原来“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边远村落,改水之后像是再次“活转过来”。 撰稿/杨艳萍(记者)
殷秉奇现在的日子过得悠闲起来。这样的日子,源于去年11月村里刚刚完工的改水改厕工程。自从山里的泉水被引入每家村民的灶头,他的病人日渐稀少。对于这种悠闲,他说不上高兴,也谈不上烦恼,或许有几分无法言喻的若有所失,殷秉奇摇摇头,他实在说不清。 1985年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卫校毕业以后,殷秉奇就是汪清县长荣村唯一的赤脚医生。每年从入伏到上冻之前,他那间小小的诊所总是门庭若市,除了一般的头疼脑热、跌打损伤,诊所里最常见的就是闹肚子、高血压等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一人生病,家里再跟两个陪护,小诊所就给挤得满满当当。 乡村诊所一切只能因陋就简,用长荣村村长王守业的话说,两个镊子几片药,就是诊所的全部家当。每年的春、夏、秋三季,拉肚子的村民就开始川流不息地往诊所跑,更严重的往县医院跑,这种情况村里人早已司空见惯。在殷秉奇的诊所中,土霉素、黄连素、泻痢停是销路最好的三种药。过去单是泻痢停,每年就能卖出150盒(每盒10片装)。在长荣村,牲畜最爱生的毛病也是拉肚子。如果一个家庭人和牲口一起生病,一般一盒泻痢停就能全部解决问题。 2005年,长荣村完成了改水改厕工程,殷秉奇诊所的生意,开始每况愈下。村里闹肚子的人明显减少,他的泻痢停也变得销路不畅,改水后的这段时间里,他的泻痢停只卖出去不到50盒,不及过去的三分之一。 现在的殷秉奇,经常有时间在村里新铺的水泥路上溜达一圈,跟农闲在家的邻居们唠唠嗑。他家里还有5亩农田,以前都是妻子一人侍弄,现今他也可以经常搭把手,下地帮妻子干点农活了。病人少了,诊所的生意也清淡许多,殷秉奇开始寻摸要找点其他什么活来维持生计。 井水散发出浓烈的臭泥味 长荣村所在的汪清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县内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公务人员,月工资刚过千元。村子距离县城70多里,有154户家庭,全村近600村民,年平均收入不到500元。长荣位于高寒地区,有82公顷的耕地,这个耕地面积不算少,只不过大部分是沙石地,地薄歉收,土里刨食换来的几个钱,对村民来说还不够糊口。 长荣地处东北主要林区,长久以来砍树伐木一直是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就曾在长荣附近驻扎,有组织有计划地掠夺中国的林业资源。因此早在70多年以前,这里就开通了小火车,将大山深处的林木运出,再经过海路输送到日本。长荣村的村民说,从东北运去的大量木材,很大一部分被日本人沉入水中,至今还在使用。长荣近旁的一道山沟,也因为曾有日军驻守,现在依然叫“守备队沟”。 日本人修筑的这条轨道,直到数年前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山中林木禁止砍伐,才被弃置不用。去往长荣的途中,狭长的铁轨在浓阴密布的山路中一直若隐若现。 林木不准砍伐,失去了林区副业的收入,长荣村民的生活更显艰难。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少数有劳力的村民家里,只能靠上山采摘野菜和打松子来增加经济来源。可是,相对于每家每户的喝水问题,收入的减少还不算最糟糕的。 地处山脚的长荣村,地势低洼,每到雨水季节,山洪倾泻,积聚在离村不到30米远的大草甸子中。草甸子是村里的垃圾场,也是牲畜饮水的地方,常年累积的污水渗入地下,靠近草甸子居住的30多户村民,压出的井水散发出一股浓重的异味。离草甸子较远的村民家里,压出的井水水质同样恶劣。 长荣村有着过百年的历史。村民的居住习惯是两间房一个院,一家人吃喝拉撒,包括喂养牲畜,就都在里面了。长荣人的饮水过去以手压井为主,井深在2米到5米。以农村现有的技术手段,只要出水就没法再挖深,村民长年累月喝的都是浅层地表水。 东北冬季漫长,水井只能修在家中,距离院子里的禽舍、厕所不过四五米,人畜粪便以及家里使用过的污水受雨水冲刷渗入地下,从地表压出的井水,水质可想而知。2001年,汪清县医疗部门曾对长荣水质进行过检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和多种无机盐严重超标,村里患有肠胃疾病和高血压的村民比例,高达80%。汪清县有200个行政自然村,50个村子都存在与长荣同样的问题。 春天冰雪开化以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就都成了殷秉奇诊所的常客,对长荣村的村民来说,每年拉几回肚子都成了不足为奇的家常便饭。水质问题引起的另一种疾病,后果可能更为凶险。无机盐超标引发的高血压,使不少的村民在后期患上了心脏病、肾脏病、脑血栓甚至脑溢血,尤其在中老年村民中,这类疾病的比例不低于40%。殷秉奇对记者说,村里上岁数卧床在家的老人,一般得的都是心血管疾病,现在瘫在家里的老人就有4个。 原本生活就处在贫困线下,普遍性的疾病带来的医药开销,更使长荣村村民的生活雪上加霜。从10多年前,村长王守业就开始一趟一趟跑县城,希望能弄到一笔款子改善村民的饮水问题。无奈这个有25万人口的国家级的贫困县,地方财政同样举步维艰,每年的财政收入刚够自己“吃饭”。水利系统有一笔用于农村改水的资金,但是涉及的村屯太多,分散下去无异于杯水车薪。最为关键的是,政府部门的改水工程,需要村民集资配合。摊派到每个村民头上,每家要拿出300-400元,几乎相当于一个村民的全年总收入。对于长荣这样的特困村,这条改水的路子基本无望。 姑娘的皮肤也变得透明了 改善水质遥遥无期,一些家里有条件的村民,开始逐步向外迁移。没能力外迁的,只好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各样的土办法给水消毒。过去村里人都有喝生水的习惯,下地回来,从缸里舀起一瓢水咕嘟咕嘟灌下去,一时的痛快,换来的是周而复始的肠胃疾病。不得已,长荣村民渐渐学着喝起了开水。 井里压出的水经常浑浊不堪,到了雨天,井水甚至是黄色的,一股说不出的臭泥味扑鼻而来,闻上去恶心不已。长荣村每家都有口大水缸,井水打上来一定要澄上半天才能使用,澄过水的缸底部,会有一尺多深的水浓稠浑黄,有时里面还浮动着小虫子。 殷秉奇对记者说,村民给水消毒的手段非常简单,无非是烧开,或者在水缸里撒一把明矾。殷秉奇的父辈就是医生,老人告诉他将一种叫“贯苁”的草药泡在水里,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这种草药在长荣附近的山林里很容易就能采到,回家直接泡在水缸里,半小时后药效就出来了。殷秉奇就靠这种方法,躲过长荣村人几乎无一幸免的肠胃疾病。他把这个土方子告诉乡亲,村民们对此却并不以为意。 2005年年初,经过中国红十字会与挪威红十字会牵线搭桥,挪威船级社(DNV)与挪威红十字会投资50多万元人民币,对长荣村的饮用水和厕所进行了彻底改造。他们铺设管道,从7里以外的山上引来泉水,将水龙头接到每个村民的家中,还为每户村民修建了一个新型厕所,厕所后方是一个粪池,用一块太阳能板覆盖,集聚起的热量使池内的异味蒸发出来,再通过厕所上方的管道散出,这样村民的厕所里再也不像过去蝇虫飞舞臭气熏天,排出的粪便也不再能污染到地下水源。 殷秉奇说,也不知道是不是换了好水的缘故,刚喝上泉水的那几个月,姑娘的皮肤都透出些亮色,比过去变得透明了。现在他到外村走亲戚看朋友,人家就会叮嘱他一句:来的时候带桶水。“别的屯子最羡慕我们的,是在家里也能喝上干净的水了。凉水加点蜂蜜,就是孩子们在夏天的饮料。”殷秉奇说。 改水改厕还给长荣村带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就是村里的房子涨价了。同样大小的砖房,在紧邻长荣的十里坪村卖1.5万,放到长荣村就能卖到3万。过去一间土坯房只能卖到700元-1000元,现在至少2000元以上。“那当然了”,一个村民对记者说,“现在新修的一个厕所就值1000多元,再像从前那样卖我怎么会干呢。” 生活环境的改变给长荣村民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这个原来“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边远村落,改水之后像是再次“活转过来”。2006年从年头到现在,已经有6户人家开始盖新房。而在此之前,长荣村已经有七八年没人提过盖房子的事情了。 回家就能喝到干净的水 挪威船级社在延边的第二个改水改厕项目,放在了延边自治州国家级贫困市龙井市的城东村。小村有54户人家,180口村民中,绝大多数是朝鲜族。村民靠种植玉米和黄豆为生,年均收入不到700元。 走进72岁的朝鲜族老人李光春的家中,老人刚刚吃完中饭,看到来人他把碗筷放到一边,拧开水龙头接了半瓢水,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招呼客人在炕上坐下。这是一处典型的朝鲜族民居,屋顶呈“合”字形,进门就是灶台和一口造型别致的朝鲜族特有的大铁锅,火炕占据了整个房间面积的95%。 李光春一家在城东村已经生活了110年,祖父和父亲的坟地都埋在了这里。他对记者说,过去村里人吃井水的时候,还没什么问题,后来改成压井,胃病、关节炎,甚至癌症,各种各样的毛病就都出来了。他掀开锅盖,指着锅底斑斑点点的白色水垢说,以前烧开水,锅底就会糊一层厚厚的白色水垢,怎么也洗不掉,改水以后,白水垢已经开始一块块脱落了。 城东村近200口村民,大部分患有胃病。刚刚就任村长的孙彦民说,以前村干部开会在一起喝酒,谁喝得胃不舒服,找城东村的妇女主任蔡美兰讨胃药,她一准有。大家都知道这个村出来的人胃不好,胃药是常年随身携带的必需品。 村民许桂淑,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尤其到了阴雨天气,疾病发作疼得她整晚整晚睡不着。她一直不知道这与自己每天喝的水有什么关系。看到家里有水井的村民,跑六七里到山上背泉水回来喝,听说还能治病,她也跟着上山背水,胃病和关节病果然缓解了许多。 从此许桂淑开始经常上山背水。夏天气候炎热,水放久容易变质,背水就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这两年岁数大,山路走不稳,许桂淑已经摔坏了3个大水桶。吃水的麻烦和疾病的困扰,使买得起外面住房的村民陆续都搬走了,许桂淑也曾生出过这样的念头,只是她一直没找到价钱合适的地方。水质相对好些的村子,一般的房子怎么说都在1万元以上,这个价格对许桂淑来说实在太过昂贵。 “现在干活回来再不用上山打水了,多好啊。”许桂淑拍着巴掌说,以前田里的活再累,也要硬撑着每天背水,断了水,一家人该怎么活呀。改水以后,回家拧开龙头,干净的泉水就哗哗地流淌出来,胃和关节也不像过去那样痛了,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李光春的儿女都去了韩国打工,他的水都是靠年轻的乡邻从山上背回来。每次快断水之前,他都要把村里的人挨个想一遍,看谁又可以帮他背趟水,这件事让他伤透了脑筋。以前夏天水背回来,放在阴凉的菜窖里,就可以多喝几天,后来儿子给他买了冰箱,他就存在冰箱里。现在接通了自来水,不仅冰箱的电费可以节省下来,老胃病也好了很多。“只要不喝酒,我都不用吃胃药了。”老人笑眯眯地说。 在村长孙彦民看来,自从安上了自来水,城东村平白多出了不少劳力。过去一年下来,村里总会有几块荒地,今年一块地也没有落荒,这和改水后腾出了更多劳力有一定的关系。对于修厕所,村民开始并不完全接受,每家都有厕所用,新修一个干什么,还不如把钱用到别处。 “等厕所修好了,他们才觉得确实不一样。过去厕所臭哄哄,现在基本闻不到臭味了;过去家里苍蝇多,进门一抬头,天花板上黑乎乎落一层,现在粪便进池,再用草木灰一盖,基本能起到灭菌作用,蝇虫无法繁殖,家里也就清静多了。”孙彦民说。 现实的困境 长荣村和城东村的村民无疑是幸运的,至少从现在开始,他们再也不用为喝水的问题犯愁了。可是根据中国水利部透露的数据,目前中国有超过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仍旧无法达到国家制定的饮水标准,其中约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在今年3月21日“世界水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部长汪恕诚面对媒体就沉重地表示,中国每年因饮水水质问题造成的对人生命的危害,实际上要高于洪水造成的伤亡。 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华北、西北、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的6300多万人饮用水含氟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造成驼背病、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一些地区还新发现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而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地区,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还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局部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疫区群众因生产和生活需要频繁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造成反复感染发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00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启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国债资金、海外援助、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以及群众自筹资金,总投入超过200亿人民币,已使5700多万农村人口脱离“饮水难”的困境。 2005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让人们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将是本届政府奋斗目标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又提出要抓好重点城市污水处理,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 政府改善农村饮水问题的力度在不断加大,现实面临的问题却不容乐观。在“十五”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建设项目中,已建成的只占计划的1/3,还有40%的项目尚未动工。完成“十五”计划建设任务所需的资金,约有1200多亿元没有到位,占总投资的2/3。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钱”字。 获得洁净和卫生的饮用水是人的基本权利,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尽快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早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日前透露,国家正抓紧制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及2005年-2020年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规划,逐步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力争到2015年解决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完全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这场声势浩大的中国乡村水改战役,序幕才刚刚开启。-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