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心祭:记忆永恒 记录不朽(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14:53 燕赵都市报
心祭:记忆永恒记录不朽(组图)

  1976年,上海医疗队在唐山地震救灾中给予了唐山人民无私的援助,他们在简易帐篷中工作,十几名队员还把自己身体里的血液,无偿的献给了素不相识的危重病人……此图为在唐山抗震纪念馆展出了十多年的作品《打着手电做手术》。(常青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心祭:记忆永恒记录不朽(组图)

常青老人。(记者赵永兵 摄)


  “大地震对唐山是毁灭性的,对唐山人的伤害也是最深重的。作为一个唐山摄影人,我有责任用胶片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再到新唐山的发展,从41岁到71岁,常青老师用镜头聚焦唐山大地震这个题材,已经整整30年了。

  解放军:一分希望,100%的努力!

  常青老师拍摄唐山大地震,是从地震第三天开始的。他的镜头聚焦最多的是解放军抗震救灾的场面。

  常青老师有两幅作品曾在唐山抗震纪念馆展出了十多年,其中一幅《第二次生命》就是反映解放军解救伤员的场面。常老回忆说:“解放军在营救被困废墟下面的伤员时,很多时候为了避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都是徒手搬动钢筋水泥。记得在解救一名被埋在废墟下面八天七夜的叫王树斌的伤员时,100多名解放军战士,抢救了10多个小时,才把王树斌解救了出来。因为是徒手救援,很多解放军战士的手都磨破了。”

  常老说,“只要有一分希望,付出100%的努力救活每一个人!”这是当时解放军的命令。解放军从唐山震后的废墟中解救了16000多人,为了救一个人,100多名解放军战士徒手抢救10多个小时。“只要解放军在,什么困难都不怕”,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活在唐山人民心中的信念。

  1976年10月份,解放军撤离时全城老百姓敲锣打鼓夹道欢送的场面,常老至今依然清晰记得。

  上海医疗队:无偿献血,抢救病人

  “地震带给人们的不光是痛苦,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帮助。”

  常老另一幅曾在唐山抗震纪念馆展出了十多年的作品,就是反映上海医疗队对唐山人民进行无私援助场面的《打着手电做手术》。

  常老师回忆说,《打着手电做手术》这张照片拍摄的地点是在东缸窑———上海医疗队总队的驻地。上海医疗队在一块很大的空场地上,搭起了帐篷。因为震后没有电,医生们就举着手电为伤员做手术。

  《打着手电做手术》拍摄在震后第10天,当时据常老了解,上海医疗队已经有十几名队员把自己身体里的血液,无偿的献给了素不相识的危重病人。常青老师说:“当时看到这个场景我非常感动,以前只是在书本上学习过白求恩精神,我觉得上海医疗队当时的作风,就是白求恩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再现,他们的医德之高,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常老说,在地震20周年的时候,已经退休了的上海医疗队队员们组团回访唐山时,他把这张照片送给了上海的随团记者。当时上海的记者非要给常老稿费,但常老说啥也没要。

  “上海医疗队是唐山的恩人,我怎么能要恩人的稿费呢?不管过去多少年,唐山人民都不会忘记上海医疗队,上海医疗队的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常老说。

  简易房:身居蜗居,心系重建

  “砖头压油毡,房轻心里安,出门是瓦砾,吃水靠扁担。”

  这句顺口溜是唐山震后近十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震后八到十年的时间里,唐山人住的都是简易房。房子一米以下是用碎砖头垒起来的,四角四个木头柱子,房顶是席子加油毡。由于油毡很轻一刮风就会掀起,所以接头处压着许多砖头。

  “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雨,里面还滴答。”这是形容夏天的简易房。“屋外冰冻三尺、屋内三尺冻冰,房子四处漏风、睡觉冻得脸疼。”这是形容冬天的简易房。常老师说,虽然简易房时期生活非常艰苦,但当时人们觉得能够活下来已经非常幸运,人们知道简易房的生活是暂时的,所以心态比较平和,对未来充满信心。

  纪念碑:历史的见证,隽永的诗篇

  “纪念碑是震后唐山的标志,每次拍她的时候,我都觉得她下面有一首唱不完的歌,有一首立体的诗。”

  从唐山抗震纪念碑建成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每年的7月28日,常青老师都会拍摄一组纪念碑的照片。在他拍摄的众多纪念碑照片中有三幅是他最得意的,这三张分别是《简易房和纪念碑》、《花房和纪念碑》以及《满天彩霞纪念碑》。《简易房和纪念碑》拍摄于地震十周年前后,是以简易房做前景拍摄的纪念碑;《花房和纪念碑》拍摄于地震二十周年前后,这张十年后从同一个角度拍摄下的纪念碑,前景简易房已经变成了花团锦簇下的花房;《满天彩霞纪念碑》则拍摄于地震30周年前后,寓意着新唐山已经进入了红红火火的繁荣昌盛时期。

  “今年的7月28日,我还会去拍纪念碑,我要拍一张和谐的纪念碑照片。”

  一个亲眼目睹并亲手纪录了唐山毁灭、重建、发展和繁荣的唐山摄影家,愿他的艺术生命之树如他的名字一样———常青。

  (本报记者:赵永兵)

  钱钢:记者、报告文学作家

  作品: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是反映唐山大地震真实状况的报告文学,作品记录了灾难,写出了灾变。

  关仁山和王家惠:作家

  作品:长篇小说《唐山绝恋》、电视剧《唐山大地震》剧本。

  作品描绘了唐山大地震中一个刻骨铭心的旷世爱情,显现出了悲怆和崇高的悲剧色彩。

  刘晓滨:报告文学作家

  作品:报告文学《唐山,唐山!》

  作品通过典型事实透视出这样一个审美指向:大地震是一种摧毁,也是一种建构,建构了一种抗震精神。

  张庆洲: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作品:《唐山警世录》。

  李润平:报告文学作家

  作品:《四天四夜—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生》

  作品表现了唐山人在生命和生活处于绝境之时的人间道义,和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的人文关怀。

  张学梦:诗人

  作品:诗歌《蓝色的纪念》。

  作品描述了在大灾大难中,解放军女护士犹如天使般地降临在废墟上,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给人们以希望和新生。

  唐禹民:

  1976年7月28日,身为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摄影干事的唐禹民乘地震后飞往唐山的第一架飞机降落在唐山机场,拍下了200多幅珍贵的资料照片。

  张信东:青年书法家

  唐山地震三十周年前夕,张信东以一个地震幸存者、唐山市民的名义,骑着三轮车开始了“以艺报恩”之旅,寻找当年救助过唐山人民的恩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