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悲恸:姗姗来迟的精神救治(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14:59 燕赵都市报
悲恸:姗姗来迟的精神救治(组图)

震后为截瘫病人新建的康复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悲恸:姗姗来迟的精神救治(组图)

开滦矿务局精神卫生中心的张本教授


悲恸:姗姗来迟的精神救治(组图)

一场特殊的伤残人赛车运动


  30年了,地震带给唐山人肉体的伤痛已渐趋平复,而精神的创伤还在折磨着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

  地震阴影仍未消散

  开滦矿务局精神卫生中心的张本教授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来临
之际,他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10年前他所从事的震后心理研究还算冷门,如今成了这个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

  唐山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大浩劫之一,幸存者饱尝了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心理悲痛,20年过去了,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唐山人心身健康如何?地震阴影是否已经消散?带着这个疑问,张本和他的课题组开始了细致的调查研究。

  调查进展得较为艰难。调查组成员用“震撼”一词来形容他们所看到的灾难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

  “一开始,很多人对我们的问题采取了回避态度,都不愿意谈及那段伤心往事。我们同他们讲解,慢慢地接触,许多人接受了我们的调查。他们说起往事来时声泪俱下的情景,又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课题组成员之一,开滦矿务局精神卫生中心神经科主任于振剑说。

  这种感受对张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本身经历了唐山大地震,20多年的门诊经验,接待了无数身心受创者,别人的苦难他能感同身受。

  从1995年1月到1996年11月近两年的时间里,课题组找到了亲历唐山大地震的1695例受试者,完成了一项“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远期影响”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亲人震亡和无亲人震亡者的心理感受不同。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流调数据,有的高于正常值3到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张本教授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患者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3个孩子。每次看到和她家遇难孩子年龄相仿的小孩,她都止不住悲痛,很长一段时间内郁郁寡欢。在家里即使是大白天也要挂上窗帘,不挂窗帘就会出现震亡的小孩要从窗子进来的幻觉。每当与人谈起过去的经历,她都要失声痛哭。

  另一个患者在唐山大地震中被困废墟4小时,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使他安然脱险,从此心中留下了阴影。一次他到外地出差,住处忽然停电,黑暗中,他顿时感觉呼吸窘迫,巨大的恐惧袭来,如同又被埋在了废墟下。以后这种幻象逐渐加重,恐惧如影随形,他不能再呆在封闭的环境里,到哪儿都要把门打开。

  重大精神创伤需防治

  开滦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课题组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就地震的心理创伤开展了更为深广的调查研究。

  《唐山大地震中丧偶再婚者远期心身健康调查》《经历大地震的开滦矿退休干部心身健康状况调查》《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心身健康的调查研究》《母孕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青少年认知功能远期研究》《唐山大地震所致截瘫患者远期心身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纷纷出笼。

  课题组在对地震孤儿的研究中发现,这一人群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控制不住回想受打击的经历;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近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到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去;过分的惊跳反应;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对未来失去憧憬,如很少思考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婚姻等。

  对母孕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青少年的调查也发现,母孕期遭受过地震应激的胎儿,成人后其情绪状态、智力水平和脑结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对64例截瘫患者的心身研究证实,他们的心身健康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我们的研究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证实大的自然灾害与严重的心理创伤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受害群体实施长期的心身健康照顾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任务还很艰巨,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振剑告诉记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社会支持越好心理问题越少,神经症组获得的社会支持减少可能是患神经症的部分原因。”

  课题组分析认为,那些经历地震劫难的人,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不是很多,对社会损害不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出现了轻型心理障碍,但是这些人内心遭受了长期的痛苦,需要有长时间的干预去减轻这种痛苦。

  迟来的精神救治

  虽然开滦精神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们也时常走进社区、截瘫疗养院等地进行心理干预,但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已经发生在地震20年后。囿于传统习惯,许多人去医院咨询医生,也都是出现严重心理障碍之后。

  心理治疗提倡早期干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精神卫生工作者所倡导的理想工作模式。发达国家都较为注重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对人的心身的影响,往往会及时启动紧急预案,在“9·11”事件等场景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心理卫生工作者活跃的身影。

  震后的唐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遗留下一个精神救治的问题,多项研究已经说明,地震造成的重大心理创伤会对受害者产生持久性应激效应。

  假如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有一支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工作在灾区会怎样?开滦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人员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无数个这样的设想,在大灾面前,心理危机干预同外伤救治一样不可或缺。

  当然,往事不可追,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待历史难免有偏颇之嫌。

  好在面对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社会层面的关注,“张北地震、大连空难、安徽疫苗事件等等,越来越多的公共突发性事件中,国家都向这些地区派出了心理卫生工作者。”于振剑说。

  更重要的还是人们自身的觉醒,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自己内心的健康状况,许多人对心病不再“讳疾忌医”,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进步的尺度之一。

  (本报记者:王小波)

  相关链接:什么是危机心理干预?

  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在海啸期间,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为了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在海啸期间,人们会更关心个人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会担心自己及所关心的人(如父母、亲戚、子女、朋友、老师);会表现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行为;想吐露自己对海啸突发事件的内心感受;渴望生活能够尽快安定,恢复到正常状态;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支持等。这些心理需要为危机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相关链接:怎样进行心理危机心理干预?

  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海啸期间,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范围很广泛,既包括身体有创伤的人,又包括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不愿公开就医的人和有担心恐惧的普通大众也需要心理上的援助。危机干预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危机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危机心理发展有特殊的规律,需要使用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人们适应与度过危机,尽快恢复正常功能。心理支持性团体在危机干预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链接摘自《防震减灾知识100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