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电动轿车”步“潜艇”后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0:00 新华网 | |||||||||
陆钦 辽宁锦州62岁农民韩朝友,坐车厌恶汽油味,于是突发奇想,要造一辆电动轿车。最终,他耗时3年花了9000多元,造出了一台自命名为“梦圆牌七祥电动轿车”,4台电瓶充电后,一次可跑50公里,时速达每小时20公里。现在,踌躇满志的老韩“还要大干”,准备改进后申请专利。(2月13日《华商晨报》)
一个60多岁的农民,靠自学造出一台电动轿车,的确是不容易的事。假如这只是他个人的娱乐爱好,也算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然而,听了他“还要大干”,还有申请专利的志向,却不觉令人为之担心。农民造飞机、造潜艇的报道已经不只一次了,我们几乎又在老韩的身上看到,他们由满怀激情到陷入困境的苗头来。 农民们从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向“海陆空”放飞梦想,这不能不说是改革开放后,有了一定经济基础、长了见识的广大农民渴望通过掌握科学技术和专利发明来彻底改变自身命运,创建更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的反映。 然而,光有梦想和热情还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的是基本的科学常识。对比飞机和潜艇,在现有条件下也许造汽车更容易一些,老韩的轿车毕竟已经上路了,而且他也正被许多敬佩的目光所“鼓舞”着。但是,只要是略有科学常识的人都明白,老韩根本就不明白他要实现电动轿车实用化的梦想,关键要突破的障碍是什么? 电动轿车一直就是世界轿车努力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技术的瓶颈就卡在了电瓶上。如果能解决电瓶长时间的稳定续电问题,其他的一切都将不是问题,而其所能带来的革命性作用将改变我们世界的能源使用结构。这项技术当然有无限的市场,然而有多少科学精英,有多少投资都还不能攻克的难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农民所能突破的吗? 几乎可以肯定,如果盲目地不考虑实际能力的投入下去,必然会步造飞机、潜艇者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的后尘。“胖子不是一天吃起来的”,农民有梦想是好事,但要实事求是,一步一步来,当成事业不如先当成娱乐,可进可退,千万不能“走钢丝”,过不去下不来。 在这一点上,媒体和社会各界都应该负起责任来,在舆论上不能误导他们,而且应该通过这些事情大力普及科学常识,比如开辟“个人搞这样的创造和发明的得失利弊”的专栏,让农民们从中吸取教训,增长知识,找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革新创造方向,将才智发挥到能够“开花结果”的项目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