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精英执著于道德关注让人担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3:44 中国青年报 | |||||||||
李隼 《新快报》2月20日消息,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相比其他社会热点,2006年广东专家学者群体更关注社会问题背后的道德问题。在调查所涉及的45个问题中,“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以62%的关注率,超过了紧随其后的“反腐败”和“医疗改革”等高居榜首。对调查结果,调查者坦言“有些意外”。
由于不清楚调查对象专业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也不了解所谓被选项“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是否在调查中被严密地界定,笔者只好按字面的理解,把“广东省专家学者最关注的问题是公民道德素质建设”这个结论,简单理解为“广东的知识分子更关心人的道德”。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笔者不仅感到意外、不解,还非常担忧———难道没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掌握着话语权并实际为老百姓代言的知识分子关注吗? 难道我们的知识精英真的如此“独具慧眼”,拥有非凡的洞察力,把一切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上的各种尖锐矛盾,一眼看穿———基本属于公民道德素质建设问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才是当务之急?而“反腐败”、“医疗改革”,甚至“社会治安”等与国家进步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都由此而来?这种观点、这种态度,与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所谓“试图从历史领域逃到道德领域”的那些思想,何其相似! 19世纪,在资本主义尚未完成原始积累的欧洲,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凸显,有些更以非常极端的反人性形式表现出来,道德沦丧似乎成了一切问题的核心或实质。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当时的道德状况进行猛烈地批判,把很多问题归结为道德伦理问题,把道德改良当作救命稻草,当作包医社会百病的良药。马克思指出,这种思潮只关注了社会问题的表面,是就道德问题谈道德问题,没有看到更为根本的“历史原因”。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作为意识形态,道德理论作为上层建筑,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去从生产力和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着手,是无法根本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 这些观点,对现实的中国仍有指导意义。我国传统中有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认识,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面对各种社会矛盾,知识分子不能不负责任地重复着“从历史领域逃到道德领域”的错误,并以道德批判者和道德建构者,甚至道德权威自居,只抓住问题的道德表象,而不去关注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关系的改革因素。若如此,知识分子的智慧,并不比老百姓更直白地关注物质利益的增进更为高明。 无论是“腐败”、“治安”还是“医疗和教育的公平”等问题,表面上看,都表现为道德建设的不足,仔细分析,却都是在本质上从属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诚如小平同志所言,通过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才是这些矛盾的根本解决办法!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当然很重要,也必须明确,道德建设有它的独特性,认为经济发展,政治清明,道德问题就可以“自发地”全部解决,那就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但是,它无论如何也只是“改革与发展”的火车头后挂着的车厢中的一节,它的推动力,在于前者。 企望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或认为公民道德才是改革与发展中最急迫的问题,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也与知识分子有责任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文精神相去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