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辩论无益论”是一种精英霸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8:55 国际在线

  作者:张若渔

  “以互联网为代表,出现了大辩论、大批判形式的讨论。这种讨论实际上历来对改革帮不了忙,反而起了负面的作用。”2月24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2006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上作了题为“回归基本共识,以发展为目标推动改革在发展中追求和谐”的演讲,批判了将利益群体矛盾公开化的做法。(《新京报》2月25日)

  李稻葵先生的“高见”显然暗藏丘壑。在我看来,他的“大辩论无益改革”的论调,实质就是企图取消公民对事关自己切身利益之改革的发言权,使其像一个木偶似的逆来顺受,成为精英意志惟命是从的仆人。

  按照李先生的逻辑,既然改革不需要大辩论、大批判,那么,他对“利益群体矛盾公开化”的批判又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道理呢?这显然是一个悖论。悖论还不止于此,既然李先生要“回归基本共识”,那我想问,共识到底是怎么达成的?不辩论、不讨论,如何达成共识?难道李先生说的话就天然地成为了“共识”而不需要讨论?这完全是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精英主义霸权。

  毋庸讳言,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改革,谁都没有资格以真理的绝对掌握者自居。这个时候,公民讨论就成为一种必需。也正是在多种意见的碰撞和交流中,真理才会逐渐水落石出,以致达成改革“共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讨论过程的必须性和正当性———这不能被理解成一种偏激的民粹主义倾向,而是宪法赋予公众的权利,是到达真理惟一的途径。

  归根到底,真理的达成不是一种意见、价值、观点,从精英———媒体———大众这种单向度的传递路径,它是一个相互碰撞和相互妥协的过程。如果没有公众的大范围参与、大范围讨论,那改革的过程很可能陷入“毕达哥拉斯式的会道门”———在有限的圈子里,互相亮出手心的五角星,最终使得改革成为为少数人谋福利的工具。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改革的道路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激烈的甚至是伤害性的言论。但为什么不能把这种言论当成是观点博弈的必要代价呢?事实上,对于改革,就现在来看,不是公民讨论太多,而是太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仅仅因为有了“害群之马”,就对公民参与改革讨论的过程全盘否定,那不仅是“一叶障目,不见

泰山”,更是对公民权利的莫大伤害。长远来看,这才是对改革最不利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