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未尝不可以“注意这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14:43 浙江在线 | |||||||||
3月5日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前后,外交部长李肇星遭到记者“围堵”,在被香港记者问到“对于香港特首打的‘蝴蝶结’式领结您怎么看”时,李部长反守为攻:“你们为什么要注意这个?你们应该注意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没有注意这个。” 两会前后,针对一些媒体报道上的“追星”倾向,舆论没少给予批评与提醒,这些批评与提醒无疑是必要的、及时的,“两会”毕竟不是一次普通的文艺活动,而是讨论、制
但凡事过犹不及,应谨防矫枉过正。李部长说“我没有注意这个”,我相信他确实“没有注意这个”,但我想指出的是,“注意”更多时候是一种自然反应,并非“要注意这个”可以一概而论。香港特首曾荫权首次坐在两会主席台上,这本身就引人“注意”,而他有别于其他领导人的“蝴蝶结”式领结就更引人“注意”了。李肇星部长“没有注意这个”,可能缘于“熟视”而“无睹”;而香港记者虽同样“熟视”曾特首的“蝴蝶结”,但出于职业敏感,他又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闻点———蝴蝶结虽不过一服饰而已,却体现出文化的异同,因此香港记者就此询问李部长,以期得到内地人对曾特首“蝴蝶结”的看法,也是很自然的。 没有任何“花絮”的报道其实无法有效向社会传达“两会”信息。就“两会”报道来说,适当穿插一些“花絮”,适当配一些“星闻”,适当将镜头瞄向代表委员的衣着打扮,尚不足以影响到公众对“正事”的关注,反而能让公众以愉快的心情去关注“正事”;近年一些明星式代表委员在两会上的言谈举止广受质疑,代表委员的素质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好事情,但这不正是媒体“追星”的附带成果吗?媒体适当地“追星”,未尝不是作为一种监督而存在。 对曾特首的“蝴蝶结”,媒体适当的“注意”既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换个说法是“知情权”,也未始不是一个普及知识的机会———蝴蝶结的来历,打蝴蝶结有何讲究,等等,我想很多公众都想知道。犹记80年代两会上,国家领导人、代表、委员穿西装打领带而引时代风尚,可见媒体“注意这个”未必皆无聊、无益也。 作者:曾若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