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公共决策不能患上“数据依赖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4:26 浙江在线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有7625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重了。(3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恰好与老百姓的“感觉”南辕北辙。按权威部门的计算结果,十年来物价上涨幅度并不大。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幅远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甚至还出现过负增长。

  有的人把目前有关改革成果评价的争论简约化为一场精英理性与公众直觉的对垒。事实上,这种对垒存在已久。至少在公共管理领域,官方的指标数据与民间的公众感觉一直在相互较劲。围绕居民消费这个话题:统计指标力图证明公众“内需不足”,花钱不够多;而公众感觉自己早已为“拉动内需”作出了极大贡献,再也没有可以牺牲的资本。眼下,胜利的天平倾向于后者,因为统计数据的缺陷实在过于明显。现行的CPI计算标准是20年前制定的,而居民消费结构和主要消费品早已今非昔比。20年前,居民住房、上学、看病基本不花什么钱,现在这“三座大山”却压得百姓不堪重负。美国人计算CPI,权重最大的一项就是住宅消费(约占42%);而我们计算CPI时却“依据国际惯例”将住宅消费排除在外———仅此一项,足见我们遵循的计算标准和“国际惯例”落伍到了什么程度。无论是在决策者还是旁观者眼中,新鲜的公众感觉远比陈腐的CPI数据可信得多。

  不过,即使我们及时更新统计标准,不断完善指标结构,数字与感觉之间的差距似乎仍然不会消失。比如美国的CPI指标每两年调整一次,但公众感觉始终与数据不同步。到底相信哪一方,始终是摆在政府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所在单位的食堂是外包给餐饮公司经营的。这家餐饮公司相当重视“指标数据”,每天都详细开列出每顿饭、每道菜所含营养元素的比例,各类数字和看不懂的英文字母一大堆,显得十分“科学”。然而,大家并没有被科学的数字打动,每顿饭必以抱怨佐餐。年底重新选聘承包商,后勤服务部门最后还是让这家餐饮公司出局。因为无论对方的营养结构表如何科学、完善,后勤部门最终的服务对象还是我们这些食客。

  在我看来,政府决策者的角色和后勤部门差不多,在统计数据与公众感觉之间选择,那么败下阵去的只能是统计数据。如此绝对的判断看似过于武断,但确实是政府自身性质所决定的、无可变通的结论———政府最终是服务公众的,满足公众的诉求是政府至高无上的行为法则。饭菜的设置再科学,只要食客不爱吃,就得让做饭的走人;政绩指标体系再完备、统计数据再完美,只要公众对现实不满意,政府就得改革施政策略,对各类漂亮数据烘托下的经济社会现实动手。

  在我们的公共管理领域,人们对于指标体系和统计数据的关注程度一直有增无减。“GDP崇拜”已经江河日下,各类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层出不穷,“绿色GDP”、“幸福指数”成为最为时髦的字眼。然而,对于政府而言,任何业绩指标都不能压倒“公众满意”这个具有“一票否决”效力的最高指标。其实,在以服务公众为己任的现代政府面前,零乱、粗糙的公众感觉比精巧、详实的统计数据更权威。


作者: 毛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