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岂能凭自身喜好选择“国际惯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06:00 光明网 | |||||||||
傅勇 正在快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亟待各方面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符合国际惯例”也着实成了一些颇有争议政策出台的镇静剂。3月15日《东方早报》报道,在继交行去年推出高管股权激励这一全球通行的计划后,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近日透露了建行股权激励的“真容”,拟采取管理层“股票增值权激励”加全体员工“自愿持股”的方式实施薪酬新政。这无疑是对国际惯例更全面的对接。
然而,正如一位金融专家所指出的,银行薪酬体制与国际接轨的提法并不能得到普遍认同。人们有理由提出的质疑是,目前银行国内高管的收入有相当大的“灰色成分”并享受巨额的在职消费,在收入分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背景下,银行有什么理由通过薪酬改革与股权激励来为本部门锦上添花呢? 显然,把公众对这些“国际惯例”不满归咎于少见多怪或不通情理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那么为什么国际惯例总是水土不服?笔者认为,关键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引进的国际惯例不仅是薪酬改革。国际惯例其实很多,眼下人们有理由怀疑银行是在凭着自身喜好有选择地引进。从这点来说,国际惯例引进得太少,而不是太多。 近年来,从ATM机跨行提现收费2元到借记卡年费收取10元,再到收取提前还贷违约金和小额存款账户管理费,铿锵有力的借口都是国际惯例,直至这次波及建行30万员工的薪酬新政同样师出此名。可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收费和提高薪酬向国际看齐的同时,更应该在服务和监管方面与国际同行比肩。不可否认,这些做法都是国外经验,但是其背后应该是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也是“国际惯例”。 其实,国际银行业“惯例”的真正核心在于: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会计标准、内部控制、业绩考核等制度架构。近来银行部门事件频发,动辄亏空数亿元,使得内部管理漏洞暴露无遗。因此,这些方面才是国有银行最应该花心思的地方。实际上,在提倡通过薪酬激励的同时,更应该加强约束机制的完善,少了约束,光有激励必定是徒劳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国有商业银行是纯粹的商业机构,薪酬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的市场行为,也就不会引起诸多声讨。问题的根本正是在于很难说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性质。我们知道,国有商业银行在配合宏观调控和向国企提供金融支持方面承担了很多的政策性功能,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金融压抑还相当明显,银行业基本为国有商业银行所垄断。这些方面表明,建行不能没有顾虑地推行自己所热衷的薪酬改革计划。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不能凭自身喜好选择“国际惯例”,毫无顾虑地推行自己所热衷的薪酬改革计划。 毕竟,现实给人们的印象是,银行在借所谓的“国际惯例”以各种名目广开财路的同时,又试图增加本单位职工的报酬,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提高服务价格-涨工资的螺旋式恶性循环的担心和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