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是每一种淘汰都值得庆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09:36 东方网
    前些天,曾有机会往香港一游,虽只短短三天时间,还是兴冲冲去了一趟迪斯尼乐园。说是“乐园”,果真名不虚传,园中成人和小孩都嘻笑颜开,还有不少已不良于行的老人,让人推着轮椅来这儿玩,到天黑了也不愿离去,非得等到晚上八时那神奇的焰火过后,才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

  迪斯尼是典型的美国大众文化的精品,它的整体风格,是优美、精致而热闹。一进入
其中,人就会被一波又一波的惊喜所裹挟。但可贵的是,它所带来的快乐并不全是浅层次的,与一般游乐场中单靠器械游戏支撑可谓大异其趣,它的游戏性常常以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为基础,诸如《白雪公主》《小熊维尼》《睡美人》等,从这里边生发出的艺术氛围,很容易让人深入其中而又经久难忘。

  可是,在经历了这样的快乐之后,第二天我们来到著名的“海洋公园”,就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了。这里没有了

迪斯尼式的热闹,也没有了那种高密度的几乎不留空白的崭新的绚烂。虽然海洋珍稀生物是如此美丽而难得一见,可是人心已经静不下来。后来就有香港朋友责怪我们:为什么不把行程倒过来?先去海洋公园,不就两全齐美了?

  然而,迪斯尼,还有如同迪斯尼一样时新的大众文化精品,不仍然要冲击我们的感观,把我们的体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么?在受过这样的冲击之后,即使不是海洋公园,不是也会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将会让我们看不上眼么?

  这使我想到,既然这样的乐园能吸引眼球,能大量赚钱,这就难保不人人趋之若鹜。那么,不妨设想一下,当这样的精品越来越多,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再夸张一下,如果来一个恶性竞争,大家都来抢迪斯尼这个优美而又神奇的饭碗,那么,小小的香港,就将建起无数个迪斯尼,彼此争夺客源,生意就会越来越清淡,因为生意清淡而经费减少,园内的设施就会日显陈旧,好玩和好看的程度也就随之日减,而游客终于也会厌烦起这类到处可见的大同小异的乐园,最后,它们就像在上海郊区空置着的那许多老式游乐场一样,凄然地面对那种过时的、待拆除的命运。

  当然,这只是一种疯狂的假想,事实上不可能出现。拥有迪斯尼专利者是聪明而理智的,他们不让他泛滥,只允许它极少量地存在。前些年关于上海浦东也要建一个迪斯尼乐园的说法传出,香港方面就相当紧张,因为周围很大地区的游客很有可能分流。但今年,听说上海真的要建园了。是不是迪斯尼的执掌人改主意了?是不是一种

恐龙化的趋势开始抬头?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但关于迪斯尼的一切,确能给我们以很好的启迪。其实,一个不够成熟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往往就像是在一个有限的地区大造相似的乐园,而且并不是迪斯尼式的乐园,只是简陋得多的没有多少生命力的游乐场。这样的游乐场一旦铺天盖地,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大家心里都清楚,但为了赚到目下的最急需而又最可能增长的钱,就谁也不去想它,也没人来管这事。于是,可怕的局面就会迅速形成。

  上述问题早已有人谈过,这里不再细说。我感兴趣的,是具有较高层次的、真正能和“迪斯尼”相对应的高端产品,如果大肆泛滥,独占市场,其结果将会如何?我以为,这也不是好事。因为它也会造成一种无法排遣的单调,让人,也让它自己,最终无法生存。这就像恐龙一样,因为它的强大,吞没了其他的物种,到最后,只能带来自己的灭亡。

  前不久,曾与友人一起去看望王元化先生,他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大众文化的强势发展,极有可能吞没精英文化,吞没一切。他所作的比喻,竟也是“恐龙”。他谈到美国已故思想家史华慈教授的最后遗笔《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在这篇文章中,史华慈提出,当脱缰野马般失控的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已从美国开端,并向世界各地蔓延时,“就人作为人而言,得到越多的物质享受和满足,就能过得更美好、更幸福吗?”王先生觉得,史华慈是预感到,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将会造成精神上的真空世界,所以才在遗笔中向世人发出他的告诫。回家以后,我将王先生的《清园近作集》找出来,把其中有关史华慈的那几篇细细地读了一遍。我发现,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现代命题。而防止任何像恐龙那样的破坏物种多样性的强势发展,正是我们亟须注意的问题之一。

  你这不是对“淘汰机制”表示质疑吗?的确有一点这样的意思。恐龙就是按造“适者生存”的规律,在竞争中淘汰越来越多的对手,渐渐独占地球的。但结果如何呢?这是一个极重大的命题,并非我所能提出。我只是从史华慈的理论,和王元化、林毓生等前辈学者的阐释中,得到一点启发而已。“淘汰”的确能促成事物的进步,它总有其当下的合理性,但从长远看,却未必都是有益的。商业化的淘汰机制的疯狂发展,有时就是会造成物种的愈益单一,最后形成无可挽回的灾难。这样的事实我们已经见得不少。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在积极的淘汰机制与保持物种多样性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多少年来,我们只迷信发展,只认定淘汰的天然合理性;反之,就是保守,就是反动。然而,事实教育了我们,使我们看到:只有在保持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才会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是每一种发展都值得欢呼,不是每一种淘汰都值得庆幸!


作者:刘绪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