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校学分互认凸显大学城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15:01 金羊网-羊城晚报

  □治平

  日前,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具体实施办法出台,除了跨校选课成绩与学分互认外,学生跨校选课还不受专业限制。(昨日《羊城晚报》)

  在大学城兴建之始,就有人持保留意见,认为将不同类别的大学迁入同一校区,各
校的独特性将遭到破坏,尤其像中山大学这样具有悠久校园文化传统的名校:校本部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及手书校训,吴稚晖、顾颉刚、陈序经、陈寅恪诸先生的行迹、故居,是中大之所以为中大的重要内容。进入大学城后,部分中大学生,或中大学生的部分校园时光,将无缘在此徘徊优游,念及此,新中大人不能无憾。

  问题是,如今的大学越办越大,岭南高校亦不能免俗,人多地少,扩展新校区是迟早的事。失去的东西固然值得惋惜,更现实的是要看看新得到了什么。昨日这则新闻透露出的信息,或许应了那句古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文理分科,如今大学生普遍知识结构残缺,学理的无缘人文熏染,学文的缺乏必要的科学常识和逻辑训练,至于美术、音乐等艺术教学,更属于狭窄的人群。有鉴于此,各地大学早已放开并鼓励不同院系之间学生的互选课程,但许多大学在这方面还走得不太远,选修课程仍有大方向上的限制。同时,广泛的选修还受制于办学条件,比如,工科院校无法满足人文需求,普通院校无从提供音乐、绘画、戏剧等学习方向。即便某些大学足够开明,愿意认定本校学生在外校获得的学分,由于校与校之间相隔太远,学生在选修过程中也会疲于奔命。

  聚集在大学城的几所大学虽声望不一,但就算其中声望最高、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中山大学,犹有绘画、音乐、建筑、工程等方面可从其他院校中获得补偿,其他大学得到的好处更不必说。新出台的《办法》,鼓励跨校选修并不限专业方向,将大学城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使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培养素质,调校方向,这样的好处,在一所孤零零的名校,哪怕是“大而全”的,恐怕都不易享受到。

  如今各地都在追求建立自己的“一流”大学,许多地方是通过残酷的“大鱼吃小鱼”或带来更大人事摩擦的“大鱼吃大鱼”而进行的。广州大学城如今的政策令“大鱼”、“小鱼”都活着,减少了因行政合并带来的成本,还通过互认学分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高校“邦联”,各“邦联”成员虽强弱贫富不同,但同属大学城这个“学术利益共同体”,共享比较优势。这为高校平衡发展和人才全面培育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