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毅元帅“亲自上门道歉”说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17:01 云网 | |||||||||
1940年10月,东台县开明地主、苏北参政会一个名叫施文舫的参政员,当面给陈毅同志提意见,指责东台县一个区委谭启民贪污腐化,瞒上欺下。言词中有批评陈毅偏听偏信之意。俗话说“忠言逆耳”,陈毅同志脸色大变,当面怒斥,施文舫悻悻而去。陈毅同志察觉到自己态度不妥,次日晨,他早餐未进,随即带着警卫员步行到施文舫家登门道歉,施文舫热情相待。事后,陈毅同志面嘱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对谭启民给予了严肃查处。
24年后,陈毅同志还念念不忘这件事。适逢63岁生日,回首往事,感慨系之,抒怀诗云:“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一喜得帮助,周围是友情。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难忍耐,猝然发雷霆。继思不大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大大开生面,红日散乌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陈毅元帅虚怀若谷,“道歉亲上门”,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胸怀。其实,在党的历史上,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这样做的。毛主席以“有错必纠”、知错就改闻名,而周总理则以严以责己、襟怀坦荡著称,他们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把革命从胜利引向胜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渐渐被人们淡忘。一些人讳疾忌医,文过饰非,刚愎自用,把人民群众的批评视为洪水猛兽,看成是跟自己过不去,甚至于动辄打击报复,把干群关系由原来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格格不入的油水关系,严重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想象力。 “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历史经验,愿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网友:彧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