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敢为善”咋成了社会“流行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00:16 红网

  12岁的淇淇与舅舅走散后,8次含泪向路人借手机以便联系舅舅,但均遭拒绝;善良的刘玲倾心帮助“无钱回家”的少年,最终发现这是个司空见惯的骗局。一边是求助无人理睬,一边是助人却遭骗局。近日,潇湘晨报热线接到的两个电话引出一个让人尴尬的社会问题:在形形色色的骗子行骗手段越来越“高明”的情形下,还有多少人“敢为善”?“敢为善”的人们又该如何“为善”?(4月17日《潇湘晨报》)

  读了这则报道,笔者不由对淇淇的遭遇深表同情,但也认为不宜对那8位拒绝借给小女孩手机的路人上纲上线、横加指责。作为路人,当时谁也无法判断其真实性,而一旦上当受骗或者被骗子的“托儿”们拖住,路人可能会招来无尽的麻烦。这一点我们不难从刘玲的遭遇和同日《广州日报》一则新闻中找到答案——在广州荔湾区石基路一发廊上班的柳霞和陈欣,将看起来很可怜的女孩唐某带回宿舍一起过夜时,却因喝了唐某提供的酸奶便昏昏沉沉地睡着了。等她们于当日早上9时醒来时,居然发现唐某已连同她们的现金、手机等物一起“失踪”了……

  近年来,诸如“我好饿了,给点钱让我买点东西吃”、“我带着孩子来找丈夫,但丈夫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我的钱包被人扒了,请好心的叔叔阿姨帮帮我”等求助场面,已成了一些大中城市惹眼的“景观”。这些骗子为了行骗,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孕妇或残疾人,可怜兮兮者有之;身边抱着个1岁左右的婴儿,假戏真唱者有之;公然唆使小孩强讨,不给钱就拉住你的衣角不放者有之;公然挑战伦理底线,把“骨灰盒”搬出来充当行骗“道具”者也有之……

  这些骗子们利用公众的善良与爱心,大多能轻轻松松地获得颇为可观的经济利益。据媒体报道,在沈阳火车站,一批穿着整洁时髦的女孩专门寻找孤身男子,以“钱包被偷,无钱买票”为由大肆骗钱,甚至“日进百金”。不少人被这些屡屡发生的“骗术”吓怕了,以致在岳阳火车站,警方曾不得已挂出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提示牌。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这种种骗局的真相后,气愤之余也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在“宁信其无,不信其有”的思维定势下,一旦有人确实遭遇困境、需要别人帮助时,也就不愿、不敢施以援手了。

  无论怎样,“无人为善”、“不敢为善”现象愈演愈烈,是社会之痛,对于我们建设

和谐社会,对于弘扬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都是不利的。当务之急,除了大力弘扬“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给乐于为善、敢于为善者创造成熟的土壤和良好的外部条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之外,对那些恶意伤害和欺骗公众的善良与爱心的行为,也要及时整治、严厉打击。如此,那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才敢去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袖手旁观、“不敢为善”的现象才会愈来愈少。

作者:高福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