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环保卫士咋难保自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1日00:05 红网 | |||||||||
他,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1996年因怀疑父亲胃癌与当地环境污染有关,开始走上了自费调查污染之路,而这一走就是10年。10年间,有关部门以他的调查为线索,关闭了上百家造纸厂、小水泥厂、冶炼厂等重污染企业。2006年4月21日,来自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的宋克明获得了中国环保单项个人最高奖“地球奖”。10年环保路,宋克明花费10余万元,为此,家庭贫困,儿子辍学,房屋破旧,但当他仍矢志不渝。(4月29日《郑州晚报》)
呵护地球村,保护我家园。近年来,令人欣慰的听到越来越多的民间声音为环保而鼓与呼:河南省新乡市的农民田桂荣,收集的废电池一节节接起来达500公里;江苏省宜兴市公益环保人士吴立红10多年前就开始举报当地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并带着前来采访的央视记者架小舟夜查排污口,在太湖“零点行动”中使偷排污染物的企业受到曝光和查处;一位大学教授率先发现了圆明园湖底铺塑料薄膜,随着媒体与社会公众的关注引发了全国性大辩论等等,不一而举。然而,包括宋克明在内,他们中许多人的境况却不能不让人担忧。 当几乎所有的商家都将绿色环保贴在商品之上时,官员们就将绿色GDP挂在嘴边。然而,在对待环保问题上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不良现象。党和政府将其摆上了突出位置,人民群众对于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近年来发生的大流域突发性污染事故,使环境问题直逼人们的生存底线。“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关系到当代人的健康安全和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大事。却仍有一些人嘴上喊着生态环保,实质上要的还是一时政绩,粗放发展。那些“出墙椽子”般的民间环保人士,在一些地方官员眼里就是所谓“尖头社员”和“惹事刁民”,他们认为,环保人士所做所为,就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杂音”,就是专门将“家丑外扬”,尽管环保人士受到了上级部门和基层群众的认可,但是某些地方官员将他们视作“眼中钉”,因而,处处受到制约,受人白眼,自已往环保公益活动中贴钱,却得到不应有的重视和帮助。 不仅如此,有些环保公益人士还要面对污染企业的寻衅报复。江苏宜兴农民吴志红先是被排污企业寻衅打伤,而后又被人说成是精神病患者。宋克明为了制止村民捉鸟,去收对方的鸟网,对方不让收,经常发生争执,有一次还被人打了。牵一发以动全身,民间环保人士看似指向排污单位和破坏环境和生态的人,但牵涉到的却是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等方方面面,不是“八面玲珑”,而是“众怒难犯”。环境污染比较复杂,污染排放的瞬时变化捉摸不定,判断和确定污染源的方位、区域以及定性是有一定难度的专业工作,提取证据和控制证据都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设备和技能,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独立完成的。当他们的举报得不到职能部门的支持,气缺乏必须的证据支撑,就显得软弱无力。为此花上个人的积蓄,实属无奈之举。 一个人毕竟太势单力薄,让来自民间的环保话语和行动,真正成为一种新生的力量,使违反环保法律的非法排污行为得到遏制,让唯利是图,不顾群众死活的污染企业望而生畏,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对民间环保组织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更多的公众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只有如此,民间环保人士才不会觉得孤立无援,不会觉得心里受伤! 稿源:红网 作者:梁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