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刘义昆:新药上市利益链是怎样炼成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2:35 新京报

  医药企业购买新药上市的资格,论证专家、审批部门和医院则出卖手中的权力,于是,新药上市利益链就此形成。

  一种新药上市一般要经过新药论证、临床实验、药品进医院等“关卡”,这些“关卡”本来是新药上市的重重“质量关”,然而,也正是这些“关卡”衍生出一条“若隐若现”的利益链。(新华社5月21日电)

  医药企业热衷于生产新药是路人皆知的现实:一旦发觉某种药品的利润空间缩小,医药企业就会逐渐减产、停产,更有甚者更改包装、品名或者剂型,然后以新药的面目申报,以达到涨价的目的。对于医药企业如此手段,药品定价政策、降价手段和新药论证与审批,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举措。但事实上,经过17次的降价之后,老百姓手中的处方依然是沉甸甸的。原因就在于,每当旧药被降价之后,更多的“新药”就会随之上市。

  本来,只要有审批部门的严格把关,新药上市的利益链也就不会形成。但因为每年需要批准的新药太多了,便出现了个别审批官员以权谋私,哪家企业给钱多,就批给哪家,企业为获得批准新文号,支付了大量费用,既有明的,也有暗的,明的是给国家,暗的则流进了个别官员的口袋,而且暗的花费远比明的花费多。显然,审批部门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现象就无法得到控制,新药上市的利益链也就永远无法从源头上被斩断。

  可悲的是,一些论证新药的专家也融入到了新药上市的利益链中:一个专家不花一两万元,就弄不到他的签字;有的专家竟和一些有审批权的官员‘捆’在一起,申报材料被指定只能找某某专家签字才算数。论证专家本应该是新药上市审批中的监督者,现在却成了利益交换的主体,变得“更像商人”,这不能不说是专家论证机制的悲哀:一旦专家论证屈从于权力、金钱,论证也就成了儿戏或幌子。

  而医院则因为“以药养医”、权责不明等诸多弊端,很容易就会被医药企业的糖衣炮弹击倒:药品进入某些医院,除了医院要收取一定的进场费外,院长、药剂科科长、计划员、保管员和科室主任等都会分得一杯羹。于是,在“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下,价格高、回扣多的药品也就出现在了医生的处方上,而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则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医药企业、论证专家、审批部门和医院,本应该是互相制约的四种力量。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能够严格把关,新药蜂拥上市的现象也就不会出现,新药上市利益链也就不会形成。可是,一旦他们因为利益走到一起:医药企业购买新药上市的资格,论证专家、审批部门和医院则出卖手中的权力,于是,新药上市利益链就此形成,直接扰乱了医药市场,损害着消费者的利益。

  要斩断这一利益链条,问责显然是关键:对于论证专家要实行“有责论证”,对于审批部门坚决实施“有责审批”,通过法律阻击权钱交易;同时,也要形成论证专家与审批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对于医院,则要加大新医改的步伐,早日促成医药分家。

  □刘义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