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身:能否以普通的方式培养普通劳动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10:44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据5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近日指出,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我觉得这位教育部官员未必真正清楚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比如现在真有大学生“自诩社会精英”吗?我认为,在就业难与高额教育费用的双重压迫之下,倒不如说是大学生及其
一方面,就业难已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大学生培养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统计显示,以现有的物价水平计算,抚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需要29万元人民币,而一般大学生的花费要占家庭收入的80%,有的贫困生全家一年的收入都不够孩子一年的生活费。 成本意味着对于产出的期许,高成本必然带来高期许,如果大学生培养成本不是像现在这样畸高,那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令人关注。也就是说,当教育管理部门希望大学生改变心态去做一个普通劳动者之时,我们的高校教育却并没有以一种在经济上人人可以接受的“普通方式”来培养他们。 高等教育固然是一种消费,但不是一种高消费,尤其是在就业难的现状之下。我们应当看到,教育高消费与就业难对于贫民阶层的挤压已经带来一种恶果,这就是低回报甚至零回报的残酷现实,已经破灭了不少家庭希望子女靠读大学改变命运的希冀,也使得一种“新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比之就业问题,这可能是一个更严峻的问题。 如果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确有必要让大学生抱着“普通劳动者”心态,那么,逐步将大学生的培养成本真正降下来,最终以普通的方式来培养普通劳动者,更应是高教改革应当遵循的一种理念。□杨耕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