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锋:《新闻联播》换脸能换回青春吗?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07:42 红网 |
核心事件:昨晚七时整,伴随着熟悉的主题曲,“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两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康辉和李梓萌。说他们熟悉,因为这两位主持人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各档新闻栏目中;说他们陌生,是因为这两个人打破了邢质斌、罗京、李瑞英等资深主持人的常规配合。<全文> 观点一: 张雪锋:新闻联播换脸是顺应潮流之举 4日晚《新闻联播》主播出现了新面孔,一位是原新版《东方时空》的主持人康辉,另一个是《国际时讯》主播李梓萌,两位主播在《新闻联播》的首次亮首,就给人以清新之感。众所周知,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头牌节目,《新闻联播》一直以严肃,庄重,主流为观众所接受,因而节目主持人的更换或是新面孔的出现,显得不那么容易。 当然,作为一个层次较高的节目,《新闻联播》对主播人员的更换的不随意性,和对新人推出的较高要求,完全是正常的。但是,既然是一档新闻节目,就必须把它置于所有新闻节目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去,让它紧跟时代的步伐,接受观众的审视。一个节目要生存和发展,除了保持其原有的特色之外,重新注入新的原素,显得尤为重要。那怎样才能最好地体现节目的新风貌呢?时段的增减,结构的重新设置,名字的改变,都能表现出一种新的气象,但与人的改变相比,那些只是单一的一种转换,因为人员换置,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风格。 一个节目,犹如一部电影一样,摄影再美,高科技运用地再纯熟,故事情节再引人入胜,都离不开演员高超的演技,因为人是灵魂,是一部电影,也是一个节目发展的核心。不仅如此,节目的风格还会随着人员的转换而大加改变,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表现风格是不相同的,一言一个举动,甚或一个眼神,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而正是这样不同的特点,赋予了节目不同的特色,从而使整个节目呈现出丰富和多样性。一个受大众欢迎的节目,如果,仅仅局限那么几个面孔来主持,就会显得单一和呆板,而从观众角度来看,就会感觉到枯躁和无味,长此以往甚或有排斥的感觉。 其实,时代在发展,那么无论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地去改变,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作为一档名牌节目,《新闻联播》也应像大多数事物一样,进行必要的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和起点,又必须从主播人员的变换开始,不要小看了一张脸的改变,一张脸的改换,给观众带来的一种全新的感觉。 时代的发展,带来的是人们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安于一种单一的满足式的审美口味,而强调的是一种多元的享受式的审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一切都强调人享受情趣的重要性,那么观众对于新闻节目,对强调感官效应的的主持人和主播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老面孔肯定无法满足他们对节目的一种新的审美要求。 因而要真正地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一个“新”字非常重要,《新闻联播》作为一个重要的新闻节目,内容是必须强调稳定的,那么如何体现的它的“新”呢?唯有从主播人员的改换方面去体现,人改了,风格和特色才能随之改变。 相信,《新闻联播》的此次“换脸”,带来的必然是观众对这档节目的更加喜爱。 观点二: 年轻化解决不了《新闻联播》的老化 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员结构“老化”问题不足忧,我们并不能以年龄的原因对其质疑。那种写入红头文件的年轻化制度取向,更不适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取舍。央视《新闻联播》的“老化”问题,乃是制度创新上的不足。就像在行政部门采用年轻化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行政单位思维、观念“老化”问题一样,换一两个播音员,忽略竞争的制度建设,也同样无法让《新闻联播》“年轻”起来,甚至会陷入片面、浮躁化的年龄情结。所以,《新闻联播》应该进行制度的年轻化,而不是简单的年龄降低。<详细> 延伸阅读:新闻联播换主持人需冷静看待 更换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持人,不是过分的要求,也不是对现有主持人的不满意,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的需要。但更换“第一门面”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慎重又慎重,认真又认真,要通过进行梯队培养、重点培养,把真正能够担当得起这个重任、具有从事这项工作热情和觉悟、有责任心的主持人选拔到这一岗位,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才能真正把“第一门面”办好。<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