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郭立场:从“象牙塔”到“服务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8:17 东方网

  新一轮高考结束了,新一届大学毕业生又将走向社会。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都会把目光投向大学校园。

  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是莘莘学子憧憬的人间天堂,是与世隔绝的象牙之塔。

  象牙之塔(象牙塔)Ivory tower,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后用以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的小天地。大学之所以有象牙塔之谓,则源于犹太人的传说。

  在两、三千年以前,犹太人部落养活一种人,专门抄写《圣经》。他们每天沐浴焚香,只抄一页,为的是不出差错。在犹太社区暴富的时候,社区只给他们一碗饭,让他们能吃饱。在社区最困难的时候,大家都吃不饱,甚至面临饿死的威胁,可社区依然要给抄写《圣经》的人一碗饭,让他们吃饱,以便饥荒后存活下来的犹太人能继续享受祖先积累的文明知识。中世纪是大家都吃不饱的年代,有碗饭吃的大学教师可以靠着这种建制与社会保持某种程度的隔绝,靠传承文化的理念活着。即便社会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他们也不为财富而生活,不为财富而折腰,依然靠传承文化的理念活着。这样的人从来不缺乏自由的心灵,深受整个犹太社区的尊重。

  大学与社会似乎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确系指其“为知识而知识”而言,给人一种崖岸自高、世外桃源的感觉。在某个意义上说,大学之为象牙塔的确有些知识的纯洁感。所谓象牙之塔,其义与了尼生(Tennyson)所倡“艺术之宫”一词同(此指为艺术而艺术,无视社会痛苦而言),单纯地为知识而知识,并不关心大学之外的世俗社会。

  历来许多伟大的大学,都是以象牙塔为归属的。牛津、剑桥等大学的一个个书院,曾经都标榜知识的贵族化,无丝竹、案牍之纷扰,其门墙之内外,判若两个世界。

  但到了现代,教育在民主化、平民化与社会化的理念冲激下,象牙塔之谓已不再为世人所称道,已成为批评讥讽的对象。大学的大门已经不能不向大社会敞开,已被迫对社会提供实用的知识。社会要什么,市场要什么,政府要什么,大学就不打折扣地给什么。

  大学与外界间的那道有形或无形之墙,已经荡然无存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出版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这一文件中提出了“前瞻性大学”这一思想,认为有远见的高等教育体制和高等学校在确定自己的任务时,都应有这样一种远大的目光,即建立一种最好称之为“前瞻性大学”的新型大学。

  这种大学应该是:一个鼓励和支持与工业和服务部门进行合作以及发展地区和国家经济的地方;一个以批判精神提出和讨论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地方;一个让政府或相关机构获得各种可靠而科学的情报以供决策的地方;一个汇集了坚决遵守学术自由原则的人的地方;一个置身于世界各种挑战和机遇的地方。

  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形下,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不再是一独立的“学人之社会”,而成为大社会知识工业的神经中枢。今日,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已不是“象牙塔”,而是众望所归的“服务站”了。


作者:郭立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