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叶檀:一旦失去垄断,银行业将会怎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09:48 南方报业网

  作者:叶檀

  银联与各大商业银行跨行收费的争论正如火如荼,上海消费者邓小姐又状告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跨行收费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她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判令四被告返还银行卡跨行查询手续费人民币1.5元。这一争论因此被置于法律的聚光灯下。

  不管起诉的标的如何微小,不管这一行为看上去如何像是十足的螳臂挡车,我们都应该向这位消费者表示敬意。正因为标的微小,正因为胜诉机会渺茫,使这一诉讼带有强烈的公益诉讼的烙印。在现行法律使得消费者协会无法成为公益诉讼的主体时,邓小姐在代替对收费不满的沉默的大多数人争取权益,万一获胜,这一判例将福泽长远。

  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这次跨行查询收费是丑陋的,充分表现出对于消费者的漠视以及有意扭曲市场规则的用心。国际惯例论已遭到经济界人士与众多“西游者”无情的奚落,跨行查询成本论同样遭遇严厉质询。今年5月底,中国银联有关新闻负责人针对跨行刷卡手续费的传言说,中国银联不可能有收取跨行刷卡手续费这方面的想法和举动,这种做法本来就是违背市场规律的,世界上没有一家银行和卡组织会做如此荒谬的事情。言犹在耳,跨行取款手续费、跨行查询费纷纷出炉。这说明,对于垄断企业来说,皮有多厚,收费就有多少层。此前的跨行取款收费、小额服务收费等,早已经暴露出其垄断企业的本来面目,正说明了垄断企业必有的逻辑。

  在此应该警惕踏入两个误区:第一,不能把形成价格攻守同盟的各大国有企业视作市场竞争的载体,事实上,由于金融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限制,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更像配合默契的市场操纵者,互相竞争倒在其次。这与中石油、中石化一南一北划江而治的局面颇为相似,我们几时见过这两大企业成为竞争者让消费者得益?

  第二,希望行政定价约束垄断企业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国有垄断企业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正是行政纵容的结果。纵容垄断企业的理由十分堂皇,即中国必须有大型企业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用行政力量集聚社会资源是最快捷的办法。中石油等企业是为了参与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宝钢是为了与新日铁等公司抢夺世界钢铁市场与

铁矿石的定价权,而银联则是为了与VISA、万事达等国际发卡机构竞争,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大旗下,一切显得顺理成章,国资委主任之所以有中石油不是垄断企业的高论也是因为“放眼全球”。近日,有消息称,银联欲停止双币卡,原因是争夺信用卡标准与网络,以免落入外人之手。据说,目前银联全年的运作费用在几亿人民币,而VISA等国际发卡组织在中国一年补贴国内银行发行他们的信用卡的费用就在数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联岂止应该向银行收费,还应该大大地收费,逼迫消费者为他们的制订中国行业标准与垄断利润的二合一目标埋单。从一定程度上说,制约垄断国企与培育垄断国企的目标是背离的,不可能兼得。

  消费者求助于行政定价效果如何?看看油价、药价和

房价吧。今年6月2日,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寄出一份紧急建议,建议国家价格主管部门暂时叫停银行卡ATM机跨行查询收费,迄今为止,几个关键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均保持沉默,银联成立之时信誓旦旦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已成明日黄花。

  但面对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体系,在一个WTO规定的开放大限即将到来的行业,银联、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些垄断者真能睥睨群雄、笑傲江湖吗?

  垄断的市场由垄断规则说话,开放竞争的市场则用国际通用的商业逻辑说话,我们恰巧身处转换期,目前消费者既无法乞灵于行政制约、法律保障又不健全,市场与垄断的各种举措如泥沙俱下。在此情况下,我们除了给予邓小姐这样的诉讼者以道义与舆论支持,还应该学习股民们用脚投票,这一消极自由已成制胜法宝。有不实行跨行收费的银行吗?有。比如浦东发展银行等地方性银行。消费者应该将钱存到这样的银行,以表示对他们尊重消费者权益的支持。如果实在无可选择,不妨将钱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或提前消费或进行委托

理财。这样一来,既响应了政府扩大内需的号召,二来不至于为负利率痛心疾首,三不至于因为对垄断企业无能为力而郁闷伤神。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还无法忍受存款额的下降,有起码责任感的政府亦不会以恶性通货膨胀为代价,拯救任何一个行业。更重要的是,从国有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上市、国外银行抢滩中国金融业等现象来看,中国银行业离市场化的那一天不会过于遥远。

  套用一句广告语,一旦失去垄断,银行业将会怎样?所谓笑傲江湖到时就成了一个笑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