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郑玉超:从扎堆围观小偷暴打孕妇看道德冷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00:16 红网

  所谓扎堆,大概就和西洋文字里的Agglomeration词义差不多。但在我国,扎堆并非舶来品。鲁迅先生笔下曾悲愤地提到过国人聚集到一起,鸭子般伸长脖子,观看“洋鬼子”肆意枪杀我们的同胞,快意已麻木了人们的精神和灵魂。时过境迁,史上之丑短不说也罢。可怕的是,虽经多年,我们国家至今仍流行扎堆欣赏悲剧的恶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利·威塞尔曾把冷漠列为二十世纪的社会病症之一,以引起人
们对道德关怀的注意,但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始终能够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另类清醒,执著于做一名快意的扎堆看客,冷静地伸长脖子,醉心于丑恶和血腥来刺激自己的视网膜和脑神经。这已是一种相当病态的社会现象。日前,在甘肃兰州又看到了这类事件的翻版,孕妇现场揭穿小偷遭暴打,路人麻木围观像看戏(7月8日东方网)无疑,众多扎堆现象的叠加,其后果自然是助长了社会恶习的流行与泛滥,无异于助纣为虐,使人文关怀在道德长路上渐行渐远。

  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之所以存在反差相当明显的道德冷漠现象,个中深层原因我认为是文化积淀深处的人文退位和制度缺失。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的培养一直习惯于纸上谈兵,习惯于拘泥守旧、泛泛而谈,缺乏行之有效的感召和引导,也缺乏有效的制度对道德冷漠行为管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抱心理之残,守道德之缺。随着市场经济对人们物欲的刺激,很多人过分看重和关注个人利益,已失去了对人文道德的最起码呵护与关爱,利己主义思想主宰了人们的情感思维,占据了社会主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复杂,更加亲密无间,但并未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相反因人文退位和自我中心膨胀还加剧了道德冷漠,人们有意无意地频频突破道德底线,而丝毫不觉得汗颜和脸红。这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物质文明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但真诚友善越来越远,道德评价体系悄然瓦解,人性与道德情感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基础愈加薄弱。

  扎堆现象盛行已超越了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扭曲着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过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曾被视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现在看来,该谬论有着它合理的逻辑成分。试想,当别人危难之时我们只会冷眼欣赏,袖手旁观,扎堆看热闹。一旦换个角色,受难的是我们,围观的是别人,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谴责扎堆现象,去诟病道德冷漠和人性堕落?必须承认,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有着浓厚的“自恋情结”,往往看重“人人为我”却漠视和无意“我为人人”,对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挺身而出英雄之举和正义之行,缺乏普遍的、广泛的、深刻的社会认同感,热心助人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勇敢、真诚、友善、互助显得弥足珍贵。

  当务之急,我想我们不要一味躺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喘息自疚,也不要仅仅停留在探讨层面上诟病指责,相反,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对扎堆行为进行深刻反思,把道德关怀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性、情感和法制的范畴内,迅速构建新的社会道德体系,重塑道德评价标准,努力建成社会机制,教育和引导人们以身作则乐于助人,维护社会正义、关爱他人疾苦,减少直至杜绝扎堆现象发生。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相互激励、彼此约束、至关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条件,来管理和制约人们的行为,并促进国民精神自省,让好的社会法则能够得以延续,好的社会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惟有如此,我们才会在社会丑恶现象面前,真正减少和杜绝那些扎堆等待“咔嚓一声人头落地”的看客,才会选择挺身而出而不是明哲保身,才会认同伸手相助责无旁贷,才会保全道德文明的操守底线和高风亮节。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追求道德暖性发展、共同维护和营造平安社会、

和谐社会和法制社会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种扎堆陋习的改变和道德冷漠的消除,需要渐次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在社会丑恶面前,人人都会横眉冷对指人项背,而不知自己扎堆项背为人所指,对道德冷漠的治疗与心理麻痹的扭转一样,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在危险面前的挺身而出也要考虑社会经济成本,见义勇为不能以更多的牺牲作为代价,三岁小孩闲看大人斗殴本是无可厚非的。

作者:郑玉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