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洪洋:招一流学生就能办一流大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17:21 红网 | |||||||||
面对近日媒体炮轰北大、清华“沦为二流大学”的说法,北大招生办负责人日前首度回应:“从招生上说,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沦为二流’纯属无稽之谈!”该负责人还表示,北大和清华的调档线远高于香港的高校,今年北京的文、理科状元都报考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并已被录取。“北大、清华仍是中国高校中最优秀的”。(见7月10日《京华时报》)
说实在的,举一国之力,办两所大学,结果却被人认为“沦为二流”,确实是够伤心的——不但办大学者,公众也不例外。不过,伤心归伤心,单凭大学调档的分数国内最高,来说明大学还是第一流的,说服力似乎还不太够。 且不考虑分数与学生能力的关系,即使招一流的学生,就能办成一流的大学么?一粒种子,种在地里,也不一定能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后天还有太多影响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的变数——土质、水份、肥料、气候、病虫害等等。同理,一流的学生进入大学,能否培养成一流的人才,靠的不仅是学生的秉赋与天份,更重要的是在于学校的栽培。相同的种子,在不同的园丁手下,也会结出不同的果子。 那么,一流学生距离一流大学有多远?其中的关联因素很多,我们就来看看7月10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个“内地高考尖子为何选择香港高校”这个问题的民意调查吧。调查结果显示:更加全球化(81.6%)、毕业生求职时更有优势(66.8%)、学术氛围更好(50.9%)、能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46.1%)、师资力量更雄厚(44.4%)是内地尖子选择香港的五大原因。 这个调查结果应该对北大、清华有所启发。从中可以看出,公众对北大、清华这两所高校的师资力量等硬件,还是有信心的,但是在学术的开放与自由上,就有明显的差距,也是公众最为不满的问题。 “关门办学,应试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之患。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中学化。大学里,教师闭门造车,照本宣科,N年一贯制;学生按部就班,埋头背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评价体系单一,以考试论成败,以分数论英雄,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既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没有动手能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求职缺乏优势,就业持续率走低,除了大学急剧扩招这个重要原因外,封闭、刻板的教育方式恐怕也难辞其咎。 学术氛围异化更是高校颇受诟病的话题之一。许多大学(当然也包括北大、清华)里,主导学术命运的,不是学者,而是一定级别的官员;对学者的学术评价,也用行政级别来体现,学而优则仕。学术行政化的结果就是,一些德才兼备,不愿意向权贵低头的学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北大、清华近年都出现教授“罢招”、“出走”现象,可以视作对这种现状的无声抗议;一些教授、学者为了争得更多的教学科研资源以及政治地位,不得不身在“学营”心在“官”,教授、学者都在官场孜孜钻营,乐此不疲,学术研究焉能不荒芜?大学精神焉能不流失?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是北大的精神。面对公众的质疑和舆论的发难,北大是否应该也应该拿出“兼容并包”的精神,宽容待之?反驳实在不够明智。此时,或许北大更需要的是:躬身自问,日省三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者:练洪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