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勤:网络“丈夫”,想说爱你不容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5:32 中国青年报 | |||||||||
赵学勤 21岁的肖红艳(化名)在武昌某高校读大三。半年前,她结识了一男网友,并在网上“结婚”,建立了“小家庭”——一个共同的网页。不久,网站通知肖红艳,她已拥有了一个小宝宝。兴奋不已的她天天和“丈夫”商讨如何育儿。哪知,3天前,网站又告知肖红艳,其“家人”均病重逝世。此后的肖红艳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人民网8月2日)
根据心理专家分析,由于过分迷恋“网上婚姻”,肖红艳患上了精神性思维障碍——抑郁症,这是由深度诱导所致的精神迷幻症状。联想到前不久吵闹得沸沸扬扬的“铜须门”事件,不能不让人反思:网恋、网婚、网络同居,本是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什么在现实中却演绎出如此真切的痛楚?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纽约人》杂志刊登出的黑色漫画式幽默:“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网名、马甲为基本特征的网络空间中,侏儒现身为英雄,丑陋定型为英俊,贫穷者表现出慷慨,羸弱者迸发出力量,黄发垂髫者温文尔雅,鹤发鸡皮者涌出青春潮红……甚至有可能在网络的另一端,端坐在电脑前的是一条狗。 网络的虚拟自由,非常容易使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可能变为易如反掌,让个人现实中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屏幕上自由飞翔。 在网络上做现实中做不到和不敢做的事情,以此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慰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在喧哗骚动的时代,无论是年轻学生还是职业白领,沉溺于网络虚拟的情感漩涡,映射出的是一种现实中的情感困惑。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比虚拟世界纷繁复杂得多。网络生存,使更多的人在观念上更加服从于个人意志,而人的情感,很多都是要在现实中得到反馈的,需要妥协、需要退让、需要直面种种折磨和无奈。数字支撑的网络空间的应运而生,为现实中的情感诉求找到一个“虚拟的壳”来尽心诠释,梦想张扬。 一旦沉溺其中,一旦忘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虽然游走于网络与现实之间,当情感诉求成为网络依赖,人就会陷入虚拟化生存,离群索居,忽视现实中的情感,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特别是年轻人,很容易让网络情感在现实中恣情延伸、恣意发展,把虚拟世界中的东西移情到现实中来,因此变得情绪焦虑,偏执抑郁,甚至超越理智之堤,导致上当受骗。无论是“铜须门”事件的女主角,还是上文中的大三女生,不是足以证明这一点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困境,要靠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智慧解决,逃脱回避于事无补。人可以选择暂时“躲进小楼成一统”,但是,人毕竟不可能在自由隐身的数字空间里,吃着虚拟的面包、啜饮着虚拟的情感雨露生存发展。 网络,给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以躲避的空间,也造成了群体性的自闭,让人成了虚拟空间的奴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