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新京报:“小病上社区”成败在于细节安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08:46 南方网
   新京报 

  虽然百姓为“看病难”犯愁,但这并不能改变很多医院长期闲置的尴尬。前不久,央视曾就此做过调查,协和医院、北京医院这些大牌医院拥挤不堪时,相距不过几站地的几家基层医院却门可罗雀,尽管这里的医务人员也经过了严格的专业培训,具有相当的医疗水准,就医环境也清静很多。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百姓对大医院、老专家的迷信,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在医
疗资源的使用上,尚缺乏合理的分层管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区服务。在医疗信息难以真正透明的情况下,“大医院依赖症”就会成为百姓看病的必然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8月9日,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将社区医疗作为今后卫生工作的重点,并确定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

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这不但击中了当前人们“看病难”的重要病因,也符合公共卫生发展的潮流。让社区医院和综合医院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不但更利于各自的发展,也能让患者得到更加合理的治疗。很多国家的公共卫生体制,均采取了这样的模式。

  但是,好思路要想达到好效果,就需要在细节上做出缜密安排。“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说起来轻松,可什么是小病,什么是大病?并不好回答。且不说一些已经诊断清楚的疾病,就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如头疼、腹痛,究竟是小病还是大病?不要说患者本身,就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给出准确判断。同样是头痛,有些人可能没事,有些人可能隐藏危险。对此,有关部门的相关文件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必然会带来人们在大病、小病概念上的困惑和纠纷。

  就很多患者而言,他们也愿意小病求方便,人们之所以迷信大医院,担心的是自己一旦有了大病,能不能不被耽误。这不但需要社区医生具备过硬的医疗技术,能及时做到“小病能处理,大病能鉴别”;同时,还需要有一条能保证社区医院和高级医院之间的绿色通道,比如,如何杜绝社区医院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强留病人;如何保证需要转运的病人都能送到“最合理”的医院,不会出现上级医院拒收病人,或者社区医院和某些上级医院搞经济联合,出现为“利”而非为“病”转病人的不合理现象。

  此外,建立社区首诊制,固然有利于社区医疗的发展,但会不会出现社区医院的地域垄断?既然是社区医疗,自然会出现依据地理位置进行规划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形成社区医院在各自“辖区”内的一家独大,很可能衍生成一种就医特权,导致新的“看病难”问题。

  还有,卫生工作模式的改变,必然会涉及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工作的改变,如被列入社区医疗目录的二级医院,就面临这样的转型。这要求很多其他专业的医师需要通过学习和考试,成为全科医生。在这个过程中,该如何尊重他们的意见,能不能保证足够的力量转行到社区医疗的行列?在人们纷纷走到社区首诊以后,三级医院该不该做相应的调整,会不会出现三级医院“吃不饱”的情况?这些问题如果不提前规划,很可能在某些阶段造成从业人员的不稳定,影响医疗质量。

  提出这些担心,希望有关部门能未雨绸缪,让社区医疗发展能尽快步入正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心头之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