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张若渔:大学生低保可否改为就业补助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00:51 大河网

  尽管有“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领取低保”的政策,但日前广州市劳动保障局透露:广州目前没有一个应届毕业生申请领取失业低保。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毕业生感到这个申请程序比较繁杂,而且觉得公示太没面子,因此都表示不会考虑。(《信息时报》8月11日)

  “大学生低保”作为一项充满善意的制度,却遭到了受益人普遍的不屑,个中原因必
然是耐人寻味的。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我们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大学生会集体拒绝这种善意,那么,问题只能出在“大学生低保”制度本身。

  据悉,大学生申请低保必需满足享受低保的条件———低于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线330元/月才可以领取。设置这种申请门槛当然是必要的,但试问现在一个大学生即便就业状况再差,找个330元每月的工作也不是太难吧。无疑,这种申请门槛等于是把绝大部分大学生拒之门外了。更何况,申请程序繁复,层层审核,处处盖章,无论是在时间成本还是机会成本上,对大学生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另外,面子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心高气傲,饿死事小,尊严事大,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断然是不会把“无能”的标签往自己脸上贴的。如此看来,“大学生低保”政策遭遇寒流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在我看来,“大学生低保”政策之所以面临空壳化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定位存在偏差。在就业形式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大学生确实是“弱势群体”,但相比于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无着人员、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是暂时和部分的。而“大学生低保”政策恰恰罔顾了这点,把他们与其他真正的“弱势群体”一视同仁。如此这般,“大学生低保”的定位就仅仅是维持大学生的生存,而不是着眼于他们的发展。坦率地说,在感情上这很难让人接受,因为政策本身无形中构成了对大学生自尊心的伤害:他们像老弱病残一样需要国家养着,并且假定了他们很难找到工作———尽管政策的本意并不是如此。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为什么不把“大学生低保”换个说法呢?比如“大学生就业补助金”。千万别认为这是一种文字游戏,不需要国家多花1分钱,叫法一变,意味就大相径庭。“大学生低保”暗含着一种“贬义”,至少不少大学生就这么认为,但“大学生就业补助金”则不然,它显然不是一种生存资本,而是一种发展资本,它维护了大学生们脆弱的尊严,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某种制度信任。在新的名头下,大学生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领“就业补助金”,而不会担心面子问题———领国家补助是为了找工作,而不是不工作。

  如果“大学生就业补助金”真的能替换“大学生低保”,我相信,所谓的繁琐程序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大学生低保”政策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尴尬的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到,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政策,更应该有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名字。

  ■张若渔(来源:

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