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耿银平:别让贫困绊倒在一纸证明面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10:32 大河网

  据8月17日新华网报道,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的小郭,今年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近日,她的父亲郭某找到红旗镇政府,希望镇政府盖章出示一张贫困证明,以便让小郭去大学办理助学贷款;但是,镇政府却让他先交纳应缴的某项费用,否则不予办理。

  长期以来,我们认定贫困的标准就是各级政府的证明信函,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政
府信用和认定贫困为扶贫救助活动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可是,在今天,当我们经历过太多的“贫困证明打击”后,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打破贫困生基层政府唯一认定的方式和模式,在眼下,是不是可以尝试?

  应该说很多情况下,各级政府还是能够履行信任认定和信用考验的,可在“贫困证明”面前,也常常发生一些故意刁难贫困家庭的事实存在。这些基层政府因为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和民本意识,或者内心有衙门作风和“老爷气派”,对待群众的这种最底层的生活需求却往往会有冷眼、官腔和不予理睬。或者用官场通用“应该给好处费”等潜规则要求贫困家庭“意思意思”。正如郭某的哭诉:“红旗镇政府却以收某项费用为由,不给孩子开《贫困证明》,《贫困证明》和应缴的费用有什么关系?国家都允许孩子

助学贷款,镇政府却成了‘拦路虎’,这不是故意刁难我们老百姓吗?”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张皱巴巴的贫困生证明背后可能就有隐形的坑蒙欺骗。——“贫困证明信函”加重了贫困家庭的经济成本和精神损伤。

  再者就是“贫困证明信函”的垃圾化和泛滥化。贫困家庭不能轻易得到的贫困证明信,在权力资源丰富者的手里,在富有阶层手里,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迎来往送、推杯换盏之间,就搞定了一张贫困证明。于是有人会利用这种权威的认定和虚假信息,套取捐资助学资金、欺骗国家希望助学捐款。这就经常发生贫困生在家住豪华楼房,在校打手机、高消费、首富儿子冒充贫困生的荒唐事实。浙江吉利集团为了保证贫困信息的真实,“专门成立了一个12人的寻访小组,近日将分赴湖南、江西等地开始寻访。整个寻访过程历时数月,花费几百万”。捐助助学活动不得不耗费大量的关系资源和经济资源,用“亲自查找,登门拜访”的形式验证贫困生的真假面目。——这种“垃圾贫困信”为社会助学蒙上了垃圾色彩,严重损坏了捐资助学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更让社会诚信体系受到亵渎。

  贫困不贫困,不仅仅是一张证明信就能证明的。如果说过去人们仰仗于这种信函为捐资助学工作带来了方便、便捷和公平公正,提升了工作效率的话,现在,这张证明信函的上述功能已经褪色了,受到了质疑和拷问,失去了应有的公正公平,而成为了腐败堕落的温床和机会,更影响了社会形象和工作效率。所以,高校考评贫困的方式,不妨做一些与时俱进的调整,不妨从实事求是出发,用看得见的事实让学生自己进行“无声证明”,看看学生们吃的什么、用的什么、穿的什么、住的什么?看看这些学生是不是具有勤俭节约的习惯,是不是具有量入为出、大手大脚、非常贵族,接受同学、老师和社会的监督。据报道,

清华大学学生处负责人说,每年学校将对5%的被资助对象进行资金使用抽查,如果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将被取消资助资格。虽然这种做法不能保证100%的准确率,广大群众和社会认可度的提高肯定是毫无疑问的。

  别让贫困绊倒在一纸证明面前。在各种捐资助学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实事求是的身体力行的贫困证明,这应该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贫困认定方式,让贫困生带来更多收益,让“伪贫困生”丑陋面目被阳光戳穿,为社会带来更多公平和期待。作者: 耿银平(正义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