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上大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04:37 新京报 | |||||||||
葛剑雄 我希望社会和用人单位“不要只看一张大学文凭或学位证书”,也给没有文凭却有真才实学的人一条出路。 由于《中国青年报》有关上大学是否值得“后悔”的报道引了我的两句话,引来了
我的第一句话“将过高的期望寄托在上大学,例如脱离农村,改善生活和提高社会地位”,是针对近年来一些人对上大学期望过高而说的。比如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只要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毕业后往往事与愿违,如找到的工作不理想而不愿应聘,或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仅改善生活和提高社会地位的意愿化为泡影,连户口迁出农村都办不成。另一方面,社会各方面对人才作片面理解,非大学本科学历不可,甚至还得有硕士、博士学位才行。因此,如果没有大学文凭,进户口,招聘,进入“人才工程”都没门。这样就在客观上助长了学生和家长的过高期望,所以我希望社会和用人单位“不要只看一张大学文凭或学位证书”,也给没有文凭却有真才实学的人一条出路。 到现在为止,我也不认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妥,与记者报道和目前热议的话题也没有矛盾。我从来不以为,上大学只能“风花雪月”。顺便指出,即使是从非功利的目的出发,上大学也不是“风花雪月”,而应该是“寒窗苦读”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我也不会反对上大学的功利化目的,反而希望“功利”得更合理,更有效。 以前上大学是少数人的事,又由国家提供全部费用,包括食宿津贴,毕业后包分配,想自谋出路也不可能,工资待遇的起点完全相同。在改革开放前,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是“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怎么能容许功利性?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放弃功利,在某些公开的旗号下同样会有各种个人目的和追求,但这些都是不能公开的。 但现在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已经由精英化走向普及,上大学得自己负担一部分费用,上民办大学还得全部自费,毕业后得自己找工作,工资待遇相差悬殊。在社会贫富差异加大时,不同家庭对培养大学生费用的承受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既然如此,学生和家长要计算上大学的投入和产出,当作一种投资行为,也完全正常,无可厚非。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应该如实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投入”的数量和方式,保证产出的质量。学生和家长要据此作出理性的选择,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最大的效益。据报道,现在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上大学感到“后悔”,无非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当初的选择不当,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期望值太高,一是学校没有提供承诺的服务,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无论哪一种,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大学和学生及社会各方面认真对待。 面对上大学功利化的现实,并不意味着不再提倡非功利化。无论为了献身科学,致力学术,提升人文,陶冶性情,还是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德、人类尊严,总得有一部分人,或者以一部分精力献身于非功利的大学教学。但这些都应该是自愿的,或者是契约性的,与多数人的功利性可以并行不悖。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