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陈家兴:年节约几十亿的成果39年不被承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09:07 浙江在线

  《中国青年报》9月4日报道,一项已被应用于200多项工程,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几十亿元的科研成果,39年来却一直未得到权威认定和推广。

  这项科研成果是一种计算建筑物地基下沉量的新方法——“弦线模量”理论。老方法则是我国上世纪60年代制定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一直沿用的是原苏联的建筑规范体系,不仅计算方法繁杂,且实际误差很大。为避免工程事故,设计部门一般都不得不
采用加大保险系数的办法,将地基做大做深,造成很大浪费。

  报道说,这种新方法已经过200多项工程实践的成功检验,得到我国当代土力学和基础工程的许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即使在发明人不指望挣钱、只希望推广技术的情况下,这种新方法还是为发明人赢得了30万的收入。但它却得不到权威认定,这到底是为什么?

  39年波折,或许十分复杂,但其“原理”却十分简单:参与鉴定的专家,或者在这个领域有资格发言的人,都是受原苏联体系熏陶出来的,如果他们放行这个成果,自己的名望地位乃至饭碗都可能失去。一位教授说得好:“《规范》沿用的是苏联体系,而《规范》编写组的主要成员都是留苏或学习苏联体系的,承认‘弦线模量’就等于否定了他们。”一位曾参与这项成果鉴定的专家说:“按他的办法,什么措施都不要了,那么简单,我们这么多的大学教授,勘察设计人员都是傻瓜、白吃饭的吗?”这句话正好从反面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令人痛心是,我国现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一方面使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得不到认可,另一方面则使没什么价值的成果大行其道。前不久的一则资料显示,我国有八成科技成果在“睡大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许多科研成果没什么科技含量。有一位主抓科技的专家型副省长,在翻看全省几千项获奖的科技成果后无奈地表示:“这么多都获了奖的成果,竟然找不到几项很有转化价值的!”

  事实上,现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原因就在于,这种评价体系正在培养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杀手”。学霸遮天,排斥异己,谋取私利,使科研成果得不到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不改革这种评价体系,必将制约着我国的科研创新能力,毁蚀宝贵的创新精神,而这将大大制约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其实,科研成果的生命,最终是在实践中。得不到实践检验的成果,说得再好也只是空中楼阁。这个实践就在于,如果成果属于应用技术范畴,那么,市场反应和用户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成果属于纯理论范畴,那么,科技工作者的实际引用、反响是至关重要的。现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忽视的正是这一至关重要的因子。如果仅仅是几个人在那里坐而论道,再来个各怀目的,又怎能不扼杀有价值的成果,放行无价值的学术垃圾?

  这样的道理并不高深,而现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种种弊端,业内人士也心如明镜。人们想追问的是,是什么制约了改革评价体系的步伐?让这种评价体系更加科学真有那么难吗?还是仅仅让利益蒙住了双眼、捆住了手脚?但愿这只是多此一问。


作者:陈家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