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朱述古:教授为何心仪美国的保姆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08:17 浙江在线

  在美国,一批来自中国的大学教授放下身架当起了保姆。她们在美十分低调,难言之隐使她们成为隐姓埋名的一族,只有至亲好友才知道他们在国内辉煌的过去。一些“教授保姆”表示,或许不为人所知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环球时报》9月3日)

  正如一位“一咬牙”决定给美国人当保姆的北大教授所言,当保姆一不偷二不抢,“没什么丢脸的”。或许正因为此,无须将大学教授赴美当保姆上升到有损国格人格的高度
。但尽管如此,我以为中国教授到美国当保姆不仅关乎生活方式的选择,更关乎知识分子的价值和使命。

  很显然,这些“教授保姆”选择隐姓埋名的人生态度,并非缘于对名利的澹泊和对世事的洞明,而是对自己身为知识分子却不能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一种自责。这种隐姓埋名并非超脱和闲适的表现,而是痛苦和压抑的外化。教授与保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却有天壤之别。不难想象,当这些教授围上围裙料理家务甚至为小狗清扫房间时,内心的冲突必将难以避免。

  能够在中国当上教授,说明这些“教授保姆”也绝非傻子。她们放下身架当保姆,必定是因为保姆这一社会角色有吸引人之处。从报道看,相对优厚的物质待遇,是促使这些中国教授放下架子当保姆的主要因素。教授也是人,也会受到物质和金钱的诱惑,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既然他们一度在国内贵为教授,为什么到了美国,却只能“一咬牙”当上保姆求生?美国的保姆待遇再优厚,比起教授来也是小菜一碟。为什么这些国内的教授到了美国,就无法再体现教授的价值呢?

  “教授保姆”昭示了人生角色的巨大落差,也提出了中国教授为什么到了美国就“水土不服”的问题。报道中提到一位50多岁的移民教授黎华(化名)。“出国之前,黎华是北京一所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出色的教学水平和优秀的科研成绩使她小有名气。然而来到美国后,她的学识派不上用场,英语口语又不好,年纪也大了,一直都找不到工作。”这不由得令人顿生疑问:不是科学无国界吗?她的学识怎么到了美国就没用处了?50多岁的教授怎么就年纪大了?这样在物理学界“小有名气”的教授,有多少含金量呢?

  质言之,这些“教授保姆”之所以隐姓埋名选择这样一种人生角色,并非热爱保姆事业,也并非想多一种关于保姆的人生体验,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教授当保姆并不丢脸,但丢掉了一位知识分子应有的价值。知识分子很难说是够格的。


作者: 朱述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