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晶:请不要把贫困生“标签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8:28 浙江在线 | |||||||||
大中专院校已陆续开学,对贫困新生的资助活动也在各地相继展开。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是社会的慈善友爱之举,但是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救了大学生的贫,却伤了大学生的心。 山东某地一所高校里,每一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都必须在老师和同学面前陈述,说自己家如何贫困,说自己将如何克服困难度过大学生活,这一做法对于那些原本因
近年来,大学学费提高,贫困生的人数也不断上升。资助贫困生并不是把钱和物送到他们手里,解决其吃穿问题就万事大吉了,还要考虑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由于经济压力,贫困生的心理更加敏感,容易自卑焦虑,悲观失望,郁郁寡欢,有极少数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挫折和压力面前,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贫困虽然并不可耻,但是贫困生内心里还是不希望被人另眼看待。 要使被资助学生觉得心安,需要实施“无痕化”救助。以前,有的学校在给贫困学生发放救助物资时统一样式,给贫困生买同样的衣服,发放同样的生活日用品,就像给贫困生贴上了标签,结果这些物品被很多学生束之高阁。现在,一些高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山东大学去年给贫困生发放棉衣时,选择了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的服装,让贫困生感到更加自在更加温暖。一些学校还设立爱心超市,提倡同学将不用的物品进行爱心交换,避免贫困生公开接受他人物品的尴尬。 对贫困生的帮扶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从经济上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问题,还要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帮助。比如,可以悄悄地对他们进行资助,而不必让他们在镜头中露面;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自力更生的机会,既扶贫又扶志;还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心理支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业能力,使其毕业后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终身受益。 作者: 张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