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巧俊:建座科技馆为何6年难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09:05 江南都市报 | |||||||||
本报特约评论员洪巧俊 题由:“甘肃竟然连一个科技馆都没有!”甘肃省首届十大发明家的曹发魁教授准备联合30位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上书甘肃省委、省政府,反映这一“怪现状”,督促科技馆尽快开建。6年前,原兰州科学宫被拆除,清理出一片空地,准备兴建科技馆。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地一围就是6年,却成了一块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荒地。这块地在兰州市中心最
漂亮的巨幅广告牌可掩藏背后的污垢,但却无法掩饰老百姓对闲置土地6年,没有建起科技馆的失望。据报道,让30亩黄金地段的规划用地荒废6年,是因地方政府没钱。我看没钱根本就不是一个理由,当地一位科技人员说,建设科技馆,国家已有明文规定,中央政府拨款七八千万,剩下就是1亿多元。1亿多元对于一个省来讲,不是太大的数额。 1亿元钱对于一个甘肃省来说,的确算不了什么。甘肃玉门市是一个人口不到19万的县级市,豪华搬迁就花掉七个亿(2005年11月19日 《人民日报 》)。差不多可建7个省科技馆。今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文章说,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一年的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其中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那么摊在甘肃省一年公款吃喝的钱又是多少呢?当然不止建个科技馆的钱。有意思的是,在这6年间,距科技馆规划用地不足200米远的地方,却相继建起了20多层的商务大厦和后来备受关注的兰州国际博览中心。这个钱又是谁投资的呢? 可见并不是没钱的问题。 不是钱的问题,难道是领导不够重视?可领导一次次批示,一次次强调。省长批示过1次,常务副省长批示3次,主管科技的副省长批示两次。这么多的批示咋就建不起来? 由此我还想起了上个月发生在甘肃省的另一件事,国家级的贫困县漳县举办明星演唱会,举办这样的演唱会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贫困县里的富摆为何能摆起来?说到底还是领导为了“面子工程”,足够重视的结果。20多层的商务大厦和后来备受关注的兰州国际博览中心都能建起来,为何科技馆就建不起来?因为前面的建设可以招商引资,可以拉动GDP,带来政绩效应,而后面的建设不仅不能给地方带来经济增长,还要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科技馆建起来了,还要配套资金,增加工作人员等等。 “科技馆的事,提起来我就伤心!”机械工程技术专家、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原主任魏庆同教授禁不住摇头,“我已经喊了很多年。只要有机会我就强调甘肃一定要有个科技馆,一定要有青少年参加科普活动的场所,政府无论如何应该投入,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益事业!” 正因为科技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益事业,是现代科普的实验室,是培养未来高科技人才的基地。但领导们要的不是这个“重要”和“未来”,要的是当前政绩工程和未来的升迁。 一个城市至少应该有展现过去的博物馆、承载文化的图书馆、代表未来的科技馆。但作为省会的兰州市6年却建不起一个科技馆,不能不说是个省会城市的缺失和遗憾。更让人遗憾的是黄金地荒废了6年,而真正荒废的却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现任甘肃科技馆馆长郭成钰说:“按现代教育的说法,6年就会延误一代人,至少在科学素养方面是这样。” 不知当地官员听了这句发人深省的话有何感想,会不会振耳发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