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炯木:基层两院为何总吃不饱财政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08:39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王炯木 9月11日的《检察日报》刊登了其《声音周刊》编辑部近日收到的两封来信,反映检察机关经费保障、工资待遇存在诸多困难,无论是作为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检察院检察长的段继荣,还是“四川一位行将退休的老检察官”,作者言词恳切,心情迫切,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不必再列举两封检察官来信中所陈述的实情,地方检察机关经费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又岂止是检察机关经费不足,在基层,包括公安、法院在内的政法机关以及其他行政执法机关、政府部门,其经费不足、“靠费养人”、“不罚钱就无法运转”也是普遍的情形。 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为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和为社会提供公共需要而存在。检察院不是经济生产部门,是典型的国家机器,不能创造收入,只能依靠财政支出而运转。再者,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收,其速度还超过了GDP的增幅,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有许多基层政法机关和行政部门运行困难,无论具体原因如何复杂,现行的财政体制或管理手段必然需要反思。 在笔者看来,“检察官来信”本身就是对财政责任的拷问。舆论每回对“执法经济”的批判,也是对财政责任的拷问。吃“皇粮”的老是填不饱肚子,“杂粮”便成为不择之食;“执法经济”衍生出来的恶,其背后都有一份财政责任。 一段时间来,什么“只给政策不给钱”,什么“财政保温饱,小康自己找”,事实上许多地方的财政政策在鼓励行政司法机关“自食其力”,一些机关部门为了“吃饭”,衍生出“罚款第一惩治犯罪靠后”的公权荒唐,“污染越重环保越富”的行政怪圈,还有诸如“鬼门关”、“食物链”等种种罪恶。 我们的财政怎么了?一方面保障不了国家机器的吃饭,一方面让庞大的政府非税收入游离于国家预算之外,“收支两条线”叫了十多年,现实却依然如此;科学的“因素法分配”喊了十多年,至今主导分配关系的,仍然是既成格局的“基数法”。由此看来,科学的财政分配与现实的财政处境还有相当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