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梦洲:传承文化传统,学校应是主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05:39 新京报

  9月13日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并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以政府意志对文化传统教育做出系统规划,这在近半个世纪以来还是第一次。此一
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可以认为是近些年来中国社会思潮中日益重视文化传统的一个结果。笔者认为,这一选择合乎时宜而且必要。原因在于,近世以来,由于对文化传统否定的多,已妨碍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甚至国家民族认同。

  传承文化传统,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两条渠道,其一就是社会性渠道。一个社会包括文化传承在内的文化建设,很大部分要靠社会而非国家的自组织形式来完成,这样,才会为文化建设增添更多活力。另一种就是学校。在传统中国社会,私塾是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但在百余年前清朝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后,由于新式学校主要是以传播现代西方知识为主,中国文化传统失去了赖以传播的基本途径。这也是文化传统近百年来日渐式微的重要成因。

  在近年来中国社会随经济发展,而在文化认同上开始出现向传统复归迹象的情况下,在社会层面,一些个人和机构,已着力有意识地推进中国文化传统的承继,人们正从这些努力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传统“花果飘零”处境发生逆转的可能。前不久引起不少争议的上海“孟母堂”及其他地方出现的一些现代私塾,就是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传统传播的表现。这些新近进入人们视野的事物,无疑是很好的尝试,姑且不论其未来成效如何,但它确实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想像力。

  然而,又要看到,在现代教育普遍采用学校这一形式的情况下,复活私塾、且将它作为传播和复兴文化传统的主要渠道,以及主要依赖社会来传承文化传统,又是不现实的。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私塾的传统性,它只可在小范围内对现代教育的某些偏颇进行纠偏试验,而无法在大范围内取代现代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也在于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强大有效的民间社会。相反,由于各级和各式学校早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主要途径,拥有最充裕的国家资源支持,以学校为主要途径来加强文化传统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行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在传播和复兴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与近年出现的现代私塾制之间的争议。

  在重视学校在传承文化传统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指出的是,在当代生活中增加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对它的目的或目标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指导下展开文化传统教育。在笔者看来,其作用可分为公共与私域两部分。

  从公共角度来说,是通过在学校加强文化传统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就这个层面来说,在学校中加强文化传统教育,需要将它与现代公民教育合为一体来进行,以使学校成为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环节。

  而从私域方面说,则要通过文化传统教育,增进每一个体对人生与生活意义、价值和乐趣的认识,熏陶公民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对个人、国家和世界的美好情操,以丰富公民的内心世界,帮助每一个体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这个层面上,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就不应当仅仅是传统和道德教化,而还应包含艺术等诸多方面。

  梦洲(北京学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