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巧俊:医疗改革之痛痛在管理环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9:42 江南都市报 | |||||||||
本报特约评论员 洪巧俊 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说:“目前政府办医院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中。医院、医务人员成为众矢之的,出现了政府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医院自身不满意的现象。”“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卫士,如果一些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医生不愿做、不敢做了,最后受损害的还是患者。”(见本报今日13版)。
中国过去十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看病贵、看病难成当前中国医改“紧箍咒”。“万家医院相继开,高楼大厦盖起来。富人有钱住进去,百姓门外多徘徊。”来自民间的“医改歌”一曲道破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困顿局面(9月16日中新社)。 这两条新闻都来自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我把两条新闻粘贴在一起比较读,当然也就读出了“医攺之痛”的“痛”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之因,我想作为一个原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先生应该比我这个“局外人”更清楚。不知殷先生想过没有,医院、医务人员为何会成为众矢之的?社会不满意度为何如此之高?谁不知道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一旦医生不愿做、不敢做了,最后受损害的还是患者?要不患者家属也不会陪笑脸、送红包。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十年脱贫,一病返贫”?我不否定是缺乏医疗保障,但真正的原因还是高昂的医疗费。现在城里人也怕生病,城里人并不缺乏医疗保障,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手册上写着参保者住院治疗分不同等级医院可报70%-80%,如果超出年均工资4倍以上的由参保个人支付。现在进医院,少则千元,多则万元,看起来个人只要支付20%-30%,而对于许多低收入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大开支。 殷大奎还说,以前有很多医生世家,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医生的子女愿意做医生的比例只有17%。殷先生说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医务人员的待遇太低,风险太大,劳动强度太大,所以现在不少医生都改行卖药或卖医疗器械去了。不知殷先生是否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去卖药卖医疗器械?因为卖药卖医疗器械比当医生收入更高。从表面现象来看,医生卖药卖医疗器械是改了行,但还是没有超出医疗这个行业。医生卖药卖医疗器械更有潜在的资源,毕竟在医疗行业混了多年,有较厚的人情关系基础,了解医院的游戏规则,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们推销起来更得心应手。医生的子女愿意做医生的比例只有17%,就目前来说,这个比例相对于其它行业占的比重还是很大,过去医生世家多是受环境的局限,如今当医生途经大多是读了医大才当医生,而不是象过去那样通过学徒当医生。如果医生的子女没有考上医科大学,当医生也就很难。医生这个行业仍然是当今的热门行业。再说,现在的就业观念变了,大多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重操自己的职业,所以说,这个比例并不能说明什么。 医患关系紧张,医改“基本不成功”,主要原因还是看病贵。8月底,发改委宣布再次降低99种药的价格,可在北京的一些药房里发现,这些降价药要么是不见了,要么换了包装,结果价格是“不降反升”,涨幅最大的居然涨了十几倍。糖尿病患者的常用药盐酸二甲双胍,这种包装的药品在上次降价后的售价应该是1块6毛钱,但是换了这种包装之后,同样的药品,同样的剂量,却卖到了每盒28块钱,中间差了十几倍。“换包不换药”也是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有关部门审批时就应该知道这些,但为什么还批呢? 医院药品价格虚高,直接导致就诊者与医院医生之间的骂战。药价虚高,是因为在药品的流通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如果只是靠行政手段简单地降价,显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真正打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困顿局面,思路就是改变管理。医攺之痛 ,痛就痛在管理上的失败和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