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昆:公益性模糊导致医院见死不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0:37 红网 | |||||||||
9月12日,不到20岁的大学生向涛在校内被人用刀刺伤,送到医院后“因没带够医疗费而未得到及时抢救”,因失血过多死去。向涛的同学说,医生面对病人的冷漠让人寒心。(9月18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电)这一事件再一次地引起了公众对医德的关注。 如果在百度网上同时输入“医生”和“见死不救”这两个关键词,您可以得到近40万个网页。医生见死不救的事件不断出现,犹如结痂的伤口一次次地被撕开,让人痛入骨髓
在电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危重病人被送到医院时,医生护士常常是二话不说就将其送进手术室。遗憾的是,在向涛医院时,我们并未看到这一幕:医生没有马上处理伤口,护士说“没事,小伤口”,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才同意手术;病人呼吸急促,护士却在一边有说有笑地聊天,一个医生在写字,一个医生在抽烟。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看不到医生护士的“妙手仁心”,只看到“救死扶伤”的医德风范被搁置在了一边。 年初,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建立医疗救助基金,绝对不许见死不救。然而,经过“基本不成功”的医改之后,占全国医院总数96%的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已经日益模糊:既要公立医院自负盈亏,又要其具备“救死扶伤”的社会公共产品属性。在对伤病者来者不拒必须面对经营风险时,在医药收入与职工的收入挂钩之时,以医院的“经济人理性”,经营风险只会成为其首要考虑。在此情况之下,先收钱后治病、“有病没钱别进来”也就成了必然,而“绝对不许见死不救”则成了一句口号。 可见,要杜绝医院“见死不救”、挽救医生的医德医风仅有规章制度是不行的。公立医院虽然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属性,但毕竟不是慈善机构,仅由医院来独自担负消除“见死不救”所产生的成本,既是强人所难,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采取措施来消除医院“见死必救”的经营风险。譬如可以规定,对于医院对伤病者“绝对不许见死不救”而产生的“死账”一律由政府来“埋单”。只有从经费收支和管理机制上同时予以保障,才能将公立医院从定位模糊的迷局中拉出来,还其公益本性,才能防止医生们将医德旁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