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叶扩:人民公社折射出人们渴望福利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10:00 红网

  从1962年至今,周家庄人民公社已经存活了44年,是目前唯一仍存活着的“人民公社”。它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支撑着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体系,而且在周家庄的社员,还可享受免费用水等10项农民福利。虽然从统计数据上显示,这个“人民公社”仍具有着一定的活力。但乡党委书记雷宗奎仍觉得集体经济缺乏相应的积极性。(新京报9月19日)

  新闻评论称,“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中,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何去何
从,依旧是个问题。”确实,周家庄人民公社,作为“异数”在常人眼中似乎显得很刺眼,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以他们菲薄的力量,随时都可能淹没于市场经济大潮。但笔者倒是认为,我们不必过分惊诧,也不用跟风。实际上,这种深厚的“公社情结”,仍旧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更折射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极大期望。

  人民公社其实是集约经济中的一种管理体制。它必须与当地、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一致。周家庄人民公社之所以能存在至今,就是它适合这方水土,这方人。而且在全国“人民公社”也不只是周家庄这个硕果仅存的“活化石”,新闻里提到的“最后一个人民公社”,严格来说是“死抠字眼”。比如,河南南街村坚持用毛泽东思想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而名闻遐迩。直到今天,南街村仍然过着人民公社般的生活。还有江苏江阴的华西村至今也是集体化。在一千个地方出现一千个不同的农业管理体制,只要适合当时、当地的生产发展,而又能为当地大多数老百姓所接受,这就是正常的,健康的。何妨乐观其成?

  显然,周家庄也在遵循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最起码20多年来,他们现有的独特体制下,一直在与时俱进,做得不错。而且,我们不要仅仅因为“人民公社”望文生义。周家庄也在变革,比如他们也在寻找突破口,探索提高社员积极性的办法,力图改变公社的经济结构,上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人民公社”的一种改良主义。

  再者,周家庄现象,还唤起了人们渴望福利保障的期望。在周家庄社员们可以享受免费用水等10项农民福利,这对我国大部分民众而言,简直就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十多年来,老百姓头上的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越来越沉重,因病返贫、教育致困、房奴频生,社会整体危局日益突出,社会碎片化逐渐形成。社会就像玻璃窗一样,随时都有“碎片化”的危险。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因此,周家庄的做法,或许可以启发我们的改革思路。

  相关评论:郑秉文:中国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福利制度

             丁 刚:瑞典不是向右,而是向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