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廖保平:专家渐多,知识分子渐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09:45 红网

  “与西方的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倡导社会公德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躲在书斋里研究学问,对公共事务不关心甚至是漠视,缺乏社会责任感,这是导致长时间来中国人文精神涣散与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9月21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南京大学作题为《人文精神与艺术创新》的演讲时,针对中国人文精神的缺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主动担负社会责任,不是西方知识分子的专利,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好传统。中国古代及至近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话语中传达出强烈的干预社会,勇担责任的精神,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意识的生动体现。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中国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如屈原、孔子、杜甫、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闻一多、鲁迅、巴金……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杆,是社会道德的牵引者。人们历来对这个群体寄予厚望,知识分子既承担着知识传承的重任,担负着道德教化的担子,更有引导社会人文精神向着真善美前进的义务。特殊的身份决定了知识分子天然就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可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现在中国一些知识分子正在蜕变成“知道分子”,教授正忙着当“老板”,专家正忙着“走穴”……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强烈的激情、高尚的情操、虔诚的信仰和质朴的德行渐行渐远,丑行却频频曝出。知识单纯成为逐利的工具,知识分子高尚的形象被污损殆尽。缺少人文情怀,缺少社会关怀,缺少责任意识,缺少道德自律,知识精英的“蜕化变质”,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当其中的是人们“上行下效”,致使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社会风气恶化,文化精神稀薄。

  诚然,知识分子合理合法地利用知识谋求利益,提高生活水平,从“臭老九”的历史阴霾中走出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生活好了,精神贫了,肚子大了,心气小了,嘴巴油了,眼睛糊了,却是莫大的悲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关心自己甚于关心社会,或是无利不动,或是麻木不仁,则丧失了知识分子基本的德行操守。

  古德纳说,知识分子就是批判话语文化的生产者,依其所言,知识分子就该走向台前,向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躲在书斋里并不防碍发出声音,知识分子躲进书斋未必就没有社会责任感,躲进小楼成一体仍可通过著书立说影响民众。现在的问题是,躲进书斋里著出的书无关民生,无关痛痒,无关社会进步,做学问成了自我玩味,孤芳自赏的事情。知识分子四处抛头露面也未必就有社会责任感,我倒是看到很多四处“出席”,到处“剪彩”的著名知识分子,他们指点江山,口若悬河,但都是“哪个给奶吃,就说哪个好话”,与其说是有社会责任感,不如说是亵渎社会责任感。

  福柯曾经说过:如今专家很多,但知识分子却历史性地消失了。何故?在我看来,社会责任感消失了,知识分子充其量就是个知道分子。我们不强求知识分子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但是面对现实的问题,他们不用自己的知识给出答案;面对社会的阴暗,他们不用自己的德行点亮光明;面对弱者的呼喊,他们不用自己的悲悯顾念苍生;面对强者的恶行,他们不用自己的战斗坚决抵制,我们还指望他们干什么?!

  因此,余秋雨这一炮轰得好。作者:廖保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