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张国庆:中美经贸关系开始规避冲动和偏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01:35 新京报

  华盛顿正在逐渐理清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疑难问题的思路,那就是长期性和系统化;中美双方也都在努力把中美经贸关系置于全球的视野中。

  ■事件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9月20日抵京首访中国,并于同日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正式
启动中美经济战略对话机制。保尔森说,该对话机制由布什总统提倡,旨在审视21世纪全球的经济,并重新定义美中之间的经济关系。

  中美高层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启动为中美两国进行长期和系统的经贸对话打开了一扇门。这一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牵头的会谈,将目标锁定在改善双方的长期关系,而不是纠缠于直接解决人民币升值及其他短期问题。

  正如保尔森所言,“对话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审视21世纪的全球经济,并重新定义美中之间的经济关系。”在动身来中国之前,保尔森曾特别表示,美中两国有必要“以世代的眼光”来看待双方的关系。尽管“利益攸关者”的倡导者佐利克离开了国务院,但这一主张,却正在以新的形式推动中美关系稳步向前。

  这一对话机制充分反映出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正如一位美国官员所说的那样,这种机制在美国国际经济关系史上是“头一例”,这表现出美国的一种期望,就像美国与欧洲的关系那样,美国也希望与中国建立一种“成熟”和长期的经济关系。在保尔森等人看来,美中关系堪称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经济关系。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中美双方将对话的主题扩展到创新、全球化、

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等领域,而工作重点也将不仅限于解决当今问题上。双方将会做出一定努力,以战略眼光看待这种广泛的经济关系。换句话说,中美双方都在努力把中美经贸关系置于全球的视野中,以期充分发挥两国合作的积极影响,营造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这也反映出过去一段时间美方对中美经贸关系深入思辨的“成果”。美国

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在一次讲话中说,“生活中总会需要做出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为了受益而付出一些代价。”在他看来,一种选择是共同面对,而另一种选择是倒退,但“没有人想要那种选择”,他自信“我们有一个难得的机会来表明……中国和美国能够在一个我们协力掌舵的全球社会中———而不是在一个经常对抗的环境中———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的参与者而一起合作。”

  可以认为,在由政府、国会、企业、媒体和学术界广泛参与的辩论中,华盛顿正在逐渐理清处理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疑难问题的思路,那就是长期性和系统化,而短见、冲动和偏见则成为需要规避的问题。

  长期化意味着,对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些大的疑难问题要有耐心和信心,同时要很清醒地把握住经贸博弈的分寸,就是不能影响中美关系的大局。这一方面需要双方更进一步地增进理解,而把对话机制稳定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另一方面,美方也需要时间去协调内部认识,并希望这一过程能够有助于去除一些人的错误见解———基于视野的限制和各自利益的考虑,他们常常将中国的经济崛起看成零和游戏。

  这种长期化的目标也有助于减轻双方的经济和政治压力,并创造更和谐的氛围去一同面对问题。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傅强恩曾感叹,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很难相信两大经济体之间居然没有全面的框架提供指引。

  在他看来,缺少框架不仅有可能破坏两国在商贸关系上所取得的成果,还可能破坏政治关系成果。作为政治与战略关系的指针,为美中经济关系建立广泛的框架将会确定双方的商贸重点,在双方达到各自目标的进程中呈现胡萝卜,而不仅仅是大棒。

  而系统化则意味着,必须从全局而不是局部的角度考量中美经贸关系,必须协调而不是凌乱地应对共同的挑战。

  用鲍尔森的话说,就是要促使美国“把各种正在进行的努力加以协调和系统化,然后区分它们的轻重缓急”。

  在佐利克推动建立的中美副部长级的“高级对话”

  的基础上,新的对话将会涉及整个经济与外交政策制定领域的内阁级官员,并协调成为一个单一过程。而在此之前,美国也已完成了对美中贸易进行的跨部门全面审议。

  但这同时也将给中方带来新的挑战。作为一个富有国际经贸谈判经验的国家,美国在整合内部资源、协调“作战”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作为系统化的“副产品”,美方将会在舆论上、谈判中给我们施加更大、更有针对性的压力,对此,中方需要做好心理和“实战”上的准备,而这种准备又不仅限于政府,还包括各行业、各大企业以及地方政府。

  张国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国际问题专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