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银:洋菜种占领菜篮子凸现农业竞争力不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0:58 红网 | |||||||||
在农业领域,最赚钱的产业当属种业,“一克种子一克金”就是对名优品种价值形象地表述。而种业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又属蔬菜花卉业。但就是在这一流金淌银的产业中,国内制种业作为不大,市场大多被外国公司占领。(9月26日《经济参考报》) 有记者从中国种子协会了解到,我国常年农业用种量高达125亿公斤,潜在市场约为800亿元,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近两年,外资企业借国内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有利
尽管洋品种在抗病性、产量等方面与国内品种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其价格之高也令人咋舌。如果按每公斤同样的种子,进口的比国产的贵三万多元,菜农一年就增加种子成本1.2亿元。以一个蔬菜大棚需要近千元的种苗计算,山东寿光市30万个大棚,每年光购买种子就需要花两到三亿元钱。加之这些种子绝大部分是杂交品种,需要年年购买。正如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梅永红所说,“洋品种”的引进固然丰富了国内的农业品种,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转化能力,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受限。这种被跨国公司主导的种业现状既不是好兆头,长期发展下去确是令人担忧。 造成上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一是当前有许多农业院所科研活动始终未能摆脱“立项-研究-成果论文-职称-再立项”的封闭循环模式,与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脱节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也就是说:他们的研究成果缺少适用性。二是农业类科研院所深层的体制和机制弊端仍然十分突出。按照规范管理,种业是选育、生产、推广、销售多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但目前种子行业的科技资源和生产经营相互脱节,育种研究优势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体制和机制制约了我国新品种选育、推广及产业化的速度,也成为我国种子公司核心竞争力弱的重要原因。三是缺少品牌观念、服务意识。更令担忧的是:如果不重视保护、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就会被国外公司培育成属于他们的优良品种。如原产于我国的猕猴桃如今已是新西兰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被美国孟山都公司申请了国际专利。这些事实应敲响我们的警钟。 因此,当前一方面需要我们迅速转变“重引种,轻育种”的错误观念,加大科技投入,像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那样,着力做大传统当家品种,并树立品牌意识。另一方面是需要国内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走出校门,把更多的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更多的论文写在农村广阔的土地上,别一味地为了评职称写论文。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让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真正把发展农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总之,现代农业的竞争,核心是优良品种的竞争。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每一次品种的改良都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升级。只有真正掌握了制种的核心技术,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国的传统菜及种苗产业才能拥有竞争力,才不至于让中国的种苗市场继续被外国公司占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