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金元浦:何为创意产业的上海诉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6:14 新民周刊

  特约撰稿/金元浦

  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北京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新的引擎。那么,对于上海来说,创意产业是什么?

  笔者认为,上海创意产业应当包含并推动在社会生活中发生重要影响的新生的产业
类别的发展壮大,并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变革。文化创意产业是适应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类别的崛起而应运而生的产业形态。它不再简单地囿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观念和类别,而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是对新形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像英国提出的13类创意产业部类,就首先包含了一些在社会生活中发生重要影响的新生的产业类别,如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甚至软件设计、手机增值等,也包括虽然仍然沿用过去分类的电影、电视、服装设计等部类,但内涵已大大变化,变成了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设计,甚至信息设计。

  上海创意产业应着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越界、调整和重组。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二产要三产化,要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二产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这样,创意就成了当代产业组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设置,它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并由此决定了产业的管理与操作。二产的发展靠机器、厂房、资源和劳动力,创意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的汗水产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和新经济的“杂交”优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是在过去总体的文化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概念,另一方面又是不同于过去文化产业的新的产业形态。创意产业往往是在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基础上形成的,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创意产业中既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活动领域的内容,也有传统三产中的一般服务业,更有与高科技相关的内容产业。

  上海创意产业应是科技文化化和文化科技化的高端产业。上海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紧紧追踪国际步伐,在技术与人才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这就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基础、技术保障和人才储备。目前,上海IT业、互联网和信息传播业的发展正迫切需要内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因此,上海提出的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提供了高端起步,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它应推动新兴数字技术支持的新媒体信息内容文化率先产业化,从新兴的创意内容产业等高端产业入手,以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促进文化的产业化,改造

传统文化生产流通方式,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上海创意产业是与艺术、文化、信息、休闲、娱乐等精神心理性服务活动相关,满足小康形态下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的所谓“第五产业”,是城市精神消费与娱乐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组成部分。在总体服务业的业态中,文化创意产业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的产业增长模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涵养新一代创意消费群体,以推动新形态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而创意阶层中最富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据统计,现代财富的创造更多集中在一些最优秀的创意人才上。

  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应更加动态化,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高端方式,更加远离过去的计划经济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消费自身的推动,同时又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涵养市场,激发市场。也就是说,在当下的全球化消费时代,市场的全球性,传播的全球性,需求的精神化、心理化、个性化、独特化,消费的时尚化、浪潮化,使得创意作为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固化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常规结构,常规模式,常规营销,常规消费;而代之以不断变动的创意策划,创意设计,创意营销,创意消费。它在不断关注市场中,创造消费惯例、涵养消费人群、引导消费时尚潮流。它不断在创意中寻找热点、利润和机会,以一种动态的平衡模式替代或提升过去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因此,它高度依赖策划,依赖人才,依赖变化,眼睛每时每刻盯着市场哪怕微小的变动,捕捉机会,放大机会,展开新一轮竞争。它的活力在于每个企业都有机会也有风险,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竞争也面对失败,每个企业都要殚精竭虑面对生存挑战。这就是创意社会的主旋律和大逻辑。(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