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谁来给浓妆艳抹的化妆品卸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12:00 光明网 | |||||||||
邓海建 9月25日《第一财经日报》消息说:继广东省和上海市两地查出SK-Ⅱ化妆品含有铬和钕之后,倩碧、兰蔻、迪奥、雅诗兰黛四大知名品牌化妆品也被卷入风波,其六种粉饼含有的铬、钕等违禁物质被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查出。 一个再弱势的消费市场,基本商业伦理是昭然的。对“SK-II事件”的文本分析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污点品牌或者企业的“痛打落水狗”态势上,显然也是另一种奢侈的信息资源浪
公众对“SK-II事件”的困惑与失望,决不只是对一家跨国企业的商业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而言,当SK-II事件上升为小范围“公共事件”时,这些都是扯淡——关键是我们为什么一再给其“傲慢”的借口?去年SK-Ⅱ“烧碱风波”消费者质疑为何其日文标识有产品成分而中文标识没有,宝洁就大言不惭地说日本有规定但中国没有;眼下的尴尬又是SK-Ⅱ虽含违禁物质铬、钕元素,但其并不在我国化妆品“必须检测”的指标范围里……可不可以恶意假设一下:只要吃透了过时的“中国标准”的制度缺口,就可以制度性地、充满程序正义地合法伤害中国消费者?譬如我们执行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是1987年的,譬如SK-Ⅱ自1998年获得许可批件进入中国竟8年未进行相关检测……所以“强硬”的国家质检总局在铁板订钉的检测结论前却找不到制度救济的出口,忍看中国消费者以非理性地姿态对抗着非正义事实的迷茫与困惑。 如果说是质量管理给了它们粉墨登场的理由,广告放任又给了他们吹牛不纳税的借口。只一部《广告法》,就能让不少化妆品生产企业的标签、说明书、宣传材料和媒介广告等原罪了吧。遗憾的是,去年SK-II事件闹到最后,也仅仅是因涉嫌虚假宣传被南昌工商罚了20万,那些没有被消费者起诉的“细纹减少率、毛燥头发比以前顺滑的百分比、毛孔出油率”等等,借助“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传播学定律,不都已然或正在低成本地树立起了正态市场需要若干年才能赢得的“品牌忠贞”吗?所以,当市场理性在典型事件中给化妆品品牌卸了装,我们才发现大品牌是此般透支着消费者的信心。 有一个数据需要我们警醒:外资品牌已占有国内化妆品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与利润。没有强大的民族品牌支撑,“洋产品”无论怎么打扮都是很有底气的事情。折腾了这么多天,遗憾的是“四大知名化妆品问题”的新闻竟然发轫于香港。但愿“SK-II事件”能超然于事件是非本身,让我们反思更多、跟进更多,毕竟,我们的“脸面”不能冀望外商的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