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座棉储库为何没有一斤棉花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立三 黑龙江报道
“每个月上4天班,上班也没啥事,白天也不用去,就晚上到那去值个班,打打扑克麻将什么的,就是到那儿睡一觉”
棉花储备库当地的居民,有点羡慕在这里上班的职工们。
黑龙江尚志棉花储备库的一位员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开得少点,一个月1700多元,有的领导职称高能开3000左右。每个月上4天班,上班也没啥事,白天也不用去,就晚上到那去值个班,打打扑克麻将什么的,就是到那睡一觉。”
三座棉储库:没有一斤棉
2月28日,本刊记者走访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长寿乡成功村的尚志棉花储备库。
门卫室内值班的4名职工正在打麻将,门卫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多少年都没有棉花了,这里还有30名职工。都是国家给开工资,修路什么的可以打报告申请(要钱)。”
黑龙江五常棉花储备库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市背荫河镇赵戏村。3月1日,本刊记者绕过山脊进入库区,周边铁丝围栏已经残破不全,库区里站立的玉米秸秆显示这里曾种过庄稼。
库区鲜有人迹,库房残破不堪,墙上裂痕依稀可见,有的已用原木支撑,部分仓库里已经不见了储棉用的垫石和垫木,只堆有零星的杂物。
一位储备库员工伸出五指,对本刊记者说:“我们都5年不存棉花了,现在一斤棉花都没有,我们现在还有40多人。”
黑龙江铁力棉花储备库位于黑龙江省铁力市朗乡镇小白村。一位工作人员吞吞吐吐地对本刊记者说:“还有一点棉花。”
本刊记者翻山进入场区,发现19栋棉花储备库空空如也。当地居民告诉本刊记者:“这里都多少年没有棉花了,有不少人还在那上班。”
据本刊记者了解,199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棉花流通坚持市场调节的同时,继续委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承担国家储备棉管理任务,负责组织储备棉的购进、抛售、调运、轮换;通过招标和签订合同的方式落实国家储备棉的承储单位。
与此同时,供销总社开始对国家储备棉承储单位网点布局进行调整,确定在黑龙江省由省供销合作社通过铁力、尚志、五常三个棉花储备库承担棉储任务。
面对空库的局面,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张文明告诉《望东方周刊》:“黑龙江是非产棉区和非储棉区,国家不给储备计划,也就无棉可储。”
一年300多万的财政支出
铁力、尚志、五常三个棉花储备库建成于1967年和1968年,出于当时“备战备荒”的需要,“靠山隐蔽,交通不便”的指导思想使这三座棉花储备库都选择在山区修建。
据本刊记者了解,每个储备库区设计库房为20栋,每栋库房占地500平方米,每个库区储棉能力为10万担。建库几十年,这三座棉储库存储总量超过80万担。
一位老职工向《望东方周刊》讲述了棉储库当年的辉煌:“那时棉花多的时候,家属都要去打工,用小车拉着入库、出库,一车给多少钱。那时候管得特别严,门口有警卫,场区有保卫的巡逻。”
黑龙江非产棉区的尴尬地位,让当地棉储企业获得棉花储备任务的几率降至冰点。
资料显示,1998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完善储备棉管理体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2001年,国家相关部门筹建中储棉公司,基本职能定位在根据国家计划和指令,负责中央储备棉的购进、储存、调运、销售和进出口业务。
2003年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成立,作为政策性公司,中储棉公司承担起调节棉花余缺、平衡市场供求的职能。中储棉公司对租赁仓库实行招标制,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储备库几乎失去了准入资格。
由于老的储备库存量少,交通不便,条件不好,黑龙江的三座棉花储备库已经无法争取到任何国储棉指标。自2000年开始,三座棉花储备库就处于只出不进的状态。至2003年库储棉全部出空,储备库便一直处于空库状态。
据《望东方周刊》记者调查,铁力、尚志、五常三座棉花储备库在2000年划归黑龙江省供销社,并明确为“社有资产”。
2003年,棉花储备库进入“省级财政预算内单位”, 职工从此捧上了“铁饭碗”。黑龙江省棉花存储库转为事业单位编制的职工有150人。现今,仍然有事业编制职工110人。
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一位领导说,当时在省里做了不少工作,企业的职工吃上财政饭,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事。
对这三座棉储库,一位内部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每年省级财政要负担300万元左右的支出,还会有数额不等的“道路维修费”、“办公费”和“事业费”。一位存储库的领导也向本刊记者证实:“所有人员都是财政开支,每年我们都会申请一些钱,用于办公和接待。”
存还是不存
“国储棉”即国家储备棉,是作为战略储备的物资和经济调节物资。60年代,为适应“备战备荒”的需要,中国突击建设起约150座棉花储备库,这些储备库迅速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8年,棉花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多年来,以市场为主导形成价格、以国家储备棉为调节的市场机制基本形成。
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棉花生产总量约为1.5亿担,供需基本平衡,少量不平衡,可以通过品种进行调节。目前国内棉花市场的形势是产量上升,用棉比例下降;国际棉花需求比例上升。
张文明似乎对争取到国储棉计划还抱有一点期望,他对《望东方周刊》说:“黑龙江是高寒地区,军需民用的,国家应该从全局摆布上加以考虑,在黑龙江储存一部分棉花。”
张文明向本刊记者表示,棉花储备库目前状况良好,完全可以承担存储任务。
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监事会副主任王贵堂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棉花存储涉及的部门较多,各个部门反应不一:发改委持积极态度;供销总社是急先锋;银行持不同意见。
王贵堂不赞成进行大量的棉花储备,他说:“大量储备棉花会造成财政负担过于沉重。90年代用于棉花存储的资金就有450亿到500亿元。棉花市场放开,天塌不下来。现在替代产品这么多,人造纤维,人造产品,不缺棉花存棉花干什么?棉农的利益需要保护,不能通过储备来解决。”
对于能否通过争取国储指标,以解决棉花存储企业的现实问题,王贵堂语气坚决地说,“那根本不可能。”他随后也向本刊记者表示,从全局摆布来看,“军需民用储备还应该重视,在黑龙江应该有这么一个事儿。”
按照国家有关棉花储备规定,省级政府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棉花供求平衡形势,自行确定是否建立地方储备。 黑龙江省发改委经济贸易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望东方周刊》表示,国储棉计划由国家发改委下达,黑龙江没有省级棉花储备,企业用棉通过进口,每年会得到一定的进口配额,但数量非常少。
等待还是转向
如今,储备库的职工已不再关心存储棉花、库房会不会改作它用。一位职工告诉本刊记者,他在周围山上开了地,种上大豆,去年收入6000多元。他得意地说:“现在这样也挺好的,事业编制,有财政开支。40多岁了,现在就等退休。”
五常棉花储备库党委书记郎树林说:“我们每天都没什么事,就是在等着改革。”
“现在形势不好说,因为已经入了事业单位编制,就要等事业单位的改革。”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一位领导向本刊记者表示,储备库现在也不能动,毕竟是事业开支,动了就不好说了。
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经济发展处金处长称:“如果再没有存储计划,我们打算把这些库改造一下,用这几个库做点什么,一些企业已有使用储备库的意向。” 他分析说,这些库房的地点实在太偏了,都在山里,也没有铁路专线,利用起来难度也比较大。
继续等待,还是转向?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