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耀邦之子披露父亲在战场上所作七律诗(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2日10:35  南方周末
胡耀邦之子披露父亲在战场上所作七律诗(组图)
胡耀邦同志和夫人李昭在解放战争时期

胡耀邦之子披露父亲在战场上所作七律诗(组图)
胡耀邦赠李昭诗手迹 图/胡德平

   华北战场上父亲的一首七律——家庭、战场、胜利  撰文:胡德平

   一纸命令往北征,

  十万熊罴似潮涌。

  兴师已定云霄志,

  雪恨那堪儿女声。

  寄语虽嫌情意短,

  跨鞍顿觉马蹄轻。

  叮咛及时读新报,

  频频捷语亦消魂。

  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父亲胡耀邦写给母亲李昭的一首七律。

  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在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的野战军中工作,聂荣臻元帅是当时华北战区的最高军事首长。父亲去世以后,聂帅曾给母亲写过一封慰问信,信中他这样评价在战场上的父亲:“耀邦同志参加了华北解放战争的全过程,经历了各个主要战役,直到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华北人民立了大功!”

  父亲在战场上的表现,有聂帅这句评语,真可谓足矣、满矣!可惜我不是军人,很难对父亲在军中的功过得失做专业性的分析。但近日重读此诗,颇有些感触,想借此机会,回顾学习一下61年前那场战役的片段、花絮,体会一下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以及人民战争对父亲这样一个政治工作人员的思想影响,也算是对父亲逝世20周年的纪念吧。当时人民解放军那种勇于决战、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对我们今天克服经济上的困难,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诗作的创作背景

  1948年3月,父亲在晋察冀三纵队任政治委员,司令员是郑维山,政治部主任是陆平。晋察冀三纵队就是以后的六十三军,“文革”时去北京大学“支左”的部队就是这支军队。

  当时的晋察冀战区地处东北、华东、晋绥、晋冀鲁豫四大战略区域的中心,属战略内线。晋察冀军区既要和北平、天津、保定、张家口为中心的集团敌群作战,又肩负着保卫中央工委、党中央的重任。

  1947年6月,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全面战略反攻的新局面。太岳兵团、华东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相继转入外线作战,东北野战军更是把握了东北全境的战役主动权,捷报频传。但晋察冀战区仍在内线与敌军周旋,8月发起的大清河北战役,我军伤亡六千,歼敌五千,郑维山司令员认为此役“是个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但中央军委考虑到华北战场的特殊情况,仍来电鼓励:“虽未获大胜,战斗精神极好,……只要有胜利,不论大小,都是好的。”(《从华北到西北:郑维山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6,p50)对一场并未大胜、全胜,甚至是得不偿失的战役,给予这种鞭策,反而更加鼓起了全体指战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同仇敌忾、求战求胜的强烈心愿。上下同欲,则可再战。

  再战!再战何处?再战保北!在保定以北的固城、徐水、容城,敌我双方形成了激烈的会战局面。战事正酣,野战军司令部突然给参战的各纵队首长来电,让各部撤出战场,改攻涞水。三纵的郑维山、文年生和耀邦同志却有不同意见,三人年轻气盛,没有顾忌上下级关系,由耀邦同志急拟电文回复野战军司令部,大意是:现场坚持,争取情况变化。

  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情况果然发生变化。驻守石家庄的敌三军罗历戎部一万四千人贸然出动,增援保定,结果在定县清风店全部被歼。我军立即南下解放了敌军盘踞的石家庄。这是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攻占的第一座大城市。至此,晋察冀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才算正式揭开了!

  清风店之役,我军要围歼敌军,至少要行军240华里,敌军只要走100华里就能进入安全区。为何敌军走不过我军?因为我军得到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人民战争的海洋,已陷敌军于四面楚歌之绝境。敌军每走一步,都有我方民兵、地方武装的冷枪、地雷、袭扰、坚壁清野、无吃无喝相伴。我军的长途奔袭,则有解放区群众敲锣打鼓欢迎,他们在村口路旁摆着大缸、小缸,里面装满热汤、小米稀饭、玉米面粥,桌子上、篮筐中放着大饼、白薯、鸡蛋等食物。沿途支援的民兵1万人,民工10万人,牲口近1万头,大车5400辆,担架1万副。有些大胆的年轻姑娘也在寻找心中的恋人——解放军中的杀敌英雄,不少年轻的战士常被路旁的姑娘追问:“你叫什么名字?能当英雄吗?”“英雄”,就是当时姑娘们心中的白马王子。各乡各村的剧团边扭秧歌边打竹板。

  这边唱:

   蒋介石,靠老美,

  我们胜利靠双腿!

  那边应:

   同志们,快快行,

  能走才算是英雄!

  古人笔下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今日竟然成真,岂不快哉!杨得志同志回顾那时的战时动员,作战命令,一往情深地写道:“今日读来,仍感到热浪扑面、催人奋进。”(《横戈马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p334)

  在部队敢于决战、敢于胜利的战斗信念和提高军事指挥艺术的基础上,郑维山、胡耀邦所在的三纵队又于1948年1月中旬,在唐延杰、李葆华、王平指挥的一纵队配合下,于涞水庄疃消灭了傅作义的王牌三十五军的虎头师——新编三十二师师部及三个团共7000人!三纵队在连续作战、连续胜利的祝捷声中,并未飘飘然,在晋察冀军区和野战军前线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冀西唐县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主要是查部队的思想作风问题。这次军心大振的整军、整党运动,后来就被习惯地称为“唐县整军”。

  晋察冀军区的战略反攻进入了实施阶段,第一场战役就是察南绥东战役。以上情况即是父亲创作此诗的写作背景。

   诗文注释

  发表这首诗,有助于读者了解耀邦同志的生平和思想发展。又因为该诗是写给母亲的真情之作,反映了战争年代的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更是很珍贵的史料,客观介绍这些史料,有助于后人了解耀邦同志在公共场合之外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前段日子,凤凰卫视的记者曾问我,耀邦同志有什么缺点?这确实是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虽然我想得很不成熟,也想顺便在这里作些回答。

  今人读古体诗,首先要有人注解和注释,注解是对诗文最基本的考据,注释则宽泛一些,是对诗意的说明。注解准确,注释不产生矛盾,如何理解、评论作品,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事了。诗无达诂,除非作者本人有注,否则任何人代庖,恐怕都不能完全合乎作者的心意,完全有悖于作者原意的介绍,也不是件新鲜事。我愿作一注人。我的注解、注释,不在典故、音律方面,而在时代背景和诗中所涉及的具体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大的背景前面已交代了,并多是抄书而来,下面的部分,则是我的一点心得,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1。这首七律有无题目?

  该诗是父亲在给母亲的一封短信中写就的,信末所署日期是六日晚,查父亲的日记知道是1948年3月6日。

  该诗当时没有题目。1951年1月,父亲又回忆起这首七律,在一张“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公用笺”上写下来,因为事隔三年,追记的诗句与原文有一定出入,把原诗的写作日期也记错了,写成“时在一九四八年一月”,但与原诗抒发的对象、情怀、对母亲的叮嘱及遣词用句基本相同。故仍用原诗发表。

  这次追忆,父亲给原诗拟定了题目,即“察南战役讨伐傅匪出征前寄李昭”。确切地说,那次战役的全名是“察南绥东战役”。察南是原察哈尔南部,即今天的张家口地区,绥东是指内蒙古的集宁地区、呼和浩特地区。此地是傅作义部队的兵粮要道,平张、平绥两条铁路必经地。

  有题目,有诗文,这首七律才算珠联璧合,更能完全体现它的历史价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南方周末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胡耀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