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藏:传统与现代的叠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5日09:54   瞭望

  传统与现代的叠影

  西藏,如今是一幅传统与现代并存融合的图景:八廓街上,有卖给游人的唐卡、卡垫、藏刀、转经筒,也有内地的种种日常生活用品。日喀则农宅中,一边是供着佛像和班禅像的经堂,另一边是摆着进口大彩电的客厅,厨房里,一边是烧牛粪饼的火炉,一边是煤气罐和沼气炉。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等寺庙里,酥油灯和吊顶电灯上下辉映……

  传统从来不是变动不居的。从来自普陀山的猕猴传说,到苯教的创立与雅隆悉补野部落的崛起,再到吐蕃王朝的兴盛与大唐、南亚佛教的传入,又经政教合一并纳入元明清版图。尽管雪域高原相对封闭,但其内部的发展及与外部的交流从未停歇,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是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心胸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底蕴。拉萨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大昭寺,便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现代化事物进入西藏,是时代进程的一个部分。而在保护传统和文化多样性上,西藏走在前列。

  比如西藏的寺庙,对外来游客要收几十上百元的门票,旺季时还限制人数与时间,而对朝佛的藏族群众或不收分毫,或仅象征性地收取一两元钱。西藏的天葬习俗,也通过相关法规予以尊重和保留。

  扎什伦布寺一位年轻僧人颇有兴致地讲起,在全国遭难的“文革”时期,中央领导特意把布达拉宫和几大寺改为国家粮库,红卫兵和造反群众就不敢冲击了。

  近二三十年对拉萨旧城的改造也是保护传统的一个范例。在以大昭寺为“心”、八廓街为“脉”方圆一平方公里多的老城区,依“修旧如旧、保持原貌”原则,在完成道路、水电改造后及建筑物内部的结构的部分改变后,典型的藏族建筑精髓和藏族生活传统被完整保存着。

  活生生的传统才具有现代价值。援藏干部、日喀则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李作言向本刊记者介绍,日喀则已举办七届珠峰文化旅游节,珠峰东南侧定结县陈搪乡的夏尔巴人是这个节日的明星。他们每次都会提前三四个月排练,一到节日,先步行五六个小时,再开十多个小时拖拉机来到市区,在扎什伦布寺前广场布置的现代化舞台上表演他们的原生态歌舞,“纯美、朴素,有种原始的和谐的味道”李作言说。

  神圣难以被染污

  传统与现代相叠的背后,是神圣与世俗的交织。藏传佛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部分,渗透于西藏的一切时、一切处。西藏的神圣一面,和光同尘,未曾改变。

  一千三百多年前,当大唐和尼泊尔的两位公主带着佛像来到拉萨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待布达拉宫与大昭寺拔地而起后,神圣与世俗的权力一并确立,这个海拔3600多米的相对低地成为雪域高原人们心目的“最高峰”。

  后来的朗达玛灭佛与吐蕃王朝的崩溃,也是宗教冲突与世俗之战相混。随后数百年,拉萨几乎成为被遗忘的边陲小城。直至1409年,宗喀巴的传昭法会使这里再次成为信徒们“神圣之城”,政教合一的逐渐强化亦使得它成为世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1936年,英国人斯潘塞·查普曼在《圣城拉萨》中记载说,这座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小城,聚集着僧侣、信徒、贵族、乞丐,充满市民气息,同样有着某种庄严的神圣:“当一缕阳光在布达拉宫金色屋顶上闪烁时,会让你激动不已。”

  神圣与世俗的交织,源于人的灵魂与身体的二重性,对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的双重追求。近几十年,中国在经济发展之后,物欲与身体欲泛滥,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为无法满足的欲望陷阱,丧失了幸福的感受。这些年,为重寻精神家园,内地上下已付出更多努力。

  这正是“藏漂”们内心难以言说的愿望。在他们眼中这块精神与生态的“净土”,是不可多得的心灵栖息之地,“回到拉萨”,是藏民游子的呼声,也是这些外来者的心声。

  西藏的神圣难以被染污。哲蚌寺寺管会常务副主任阿旺群增对本刊记者说,从上世纪80年代十世班禅大师提出“以寺养寺”以来,寺庙兴办农场、公司有了收入,信徒的供奉、布施也多了。现在学经班的僧人可以一心一意,不必像过去一样为生活来源操心。他作为“干活的”,每半年可发五千多元工资,现在用的手机就是花三千多元从成都买来的,与内外联系很方便。

  很多农村藏民说,现在条件好了,去寺庙的道路更通畅,家里的经堂也更完备,他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宗教活动。当然年轻一代也有不少忙于工作、奔前程,与父辈的活动渐行渐远,“这是他们的自由,只要不做坏事就行。”格桑次仁说。

  受访的中国的藏学家们认为,今天“现代化的观念正在深入到大部分藏传佛教信仰者的心中,而且支持藏传佛教在某些方面改革和向现代转换的人也很多。”

  林芝农业技术员次仁卓玛有一次去教当地村民杀虫,很多百姓守持佛教“不杀生”的戒律,不愿用他们称为“毒水”的农药。

  “后来有些人去问活佛,活佛告诉他们,为了保护庄稼而杀害虫没错。”次仁卓玛说,村民们这才愿意使用农药,但在打药之前,还是要先焚烧松柏树枝,这是他们和神对话的一种仪式。

  “西藏经验”可期

  本刊记者在藏地多个农村接触到的农民,生活条件较好的会讲如何积善行德,而贫困的多希望改善生活,如修个新房,买个拖拉机。

  西藏,似乎更有条件享受现代化的利益,而避免其有害的一面。

  在西藏普通民众中,“现代性问题,如人对自身命运的不确定性、对他人、对环境的焦虑感,还没有出现。”从上海来到西藏两年后,李作言作了如是结论。

  他认为,此处独特的精神信仰氛围与生态环境,决定了出现现代性焦虑的可能性不大,生态并不全然指净土,还包括较恶劣的生存环境,“氧气都上不来时,你还想这想那?”

  “即使有焦虑,他们化解的方式也比较多”,逛林卡、唱歌跳舞、呼朋唤友一起喝酒等,是藏民的生活常态。

  在西藏工作生活38年的孙勇认为,藏民的“真善美程度较高”。

  有一年下乡,一位十六七岁的藏族姑娘挡在公路上向孙勇他们招手,他们还以为她家里出了事,下车一问,姑娘有些羞涩地讲,“家里刚做了新鲜酸奶,你们要不要去吃?”后来知道,家里只有她和妹妹两人,父母放牧去了,“她们心中没有‘坏人’的概念。”孙勇很感慨。

  人间天国难得,心中净土可求。清洗贪嗔痴,人心干净,天地才会干净。人心和谐,世界才能和谐。

  北京大学教授叶朗说,中华文化中大可开掘出人类社会共同的普适价值。同样,藏学专家们也认为,作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一支,西藏文化也有可启示全中国、全世界的价值所在,不是只作为一种对边缘事物的猎奇性消费。

  今年“3·28”50周年大庆时,西藏宣布其新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同全国一道实现现代化。孙勇说,西藏起步虽晚,但有些方面比内地一些省还好,如对传统和生态的保护,西藏的后发也正是其优势所在,甚至可提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西藏经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 西藏 传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