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的老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8日10:38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的老兵
瞭望东方周刊封面图

   他们为卫国走出国门,却流落到历史之外。

  他们的献身庇护了我们这个时代,却在时代的夹缝中辗转老去。

  这是一群特殊的军人和老人,广为人知——他们是中国远征军流落缅甸和云南边境的老兵们。

  寻找国家民族的平衡线

  一个民族自尊过度的时候,把它往回拉也叫主旋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芳 | 云南、北京报道

  他们衣衫褴褛,油滑不羁;他们组织涣散,毫无章法;他们有着一切凡人都有的贪生怕死,却没有军人应有的威武尊严;他们不断嘲笑、抱怨、咒骂着命运,但最终仍心甘情愿为袍泽弟兄们登上战事惨烈的南天门。

  3月份开始,只要你坐在电视机前,总会在某家卫视看到这群以溃兵身份亮相的“炮灰团”。与以往银幕上的军人形象截然不同,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长》)力图展现普通人在战争年代卑屈的献身。

  此剧主创为2007年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因而被观众寄予较高期望。3月初,云南、江苏、上海、北京4家卫视同时上映《团长》,不出意外地掀起新一轮收视高潮。

  截至目前,《团长》的口碑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喜欢的认为是“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里程碑”,讨厌的则不客气地斥之为“故作高深的注水肉”。

  “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在我预料之中。”《团长》总制片人吴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开创了战争题材的新类型,告诉你电视剧原来也可以这样讲历史。”

  向被遗忘的历史致敬

  “选择远征军题材,因为这个空间可讲的事情太多了。”《团长》编剧兰晓龙曾在接受媒体群访时说,他想做一个主旋律的东西,“主旋律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它甚至不一定是忧患,也许就是一种自信,也许是该有的自尊。而一个民族自尊过度的时候,把它往回拉也叫主旋律。我认为主旋律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在找的一个平衡线。”

  2007年4月中旬,兰晓龙与康洪雷去滇西采风,从昆明出发一直往南到腾冲,把滇西主要战场都看了一遍。他们找到很多老兵,从70多岁到100多岁,看上去与普通农民无异,可是翻开他们的档案,籍贯有湖南、河北、四川、福建,有西南联大的学生,有曾经的上校、少尉……

  “当你了解到他曾经在战场上拼杀,再对照他眼前的样子,你就觉得不做这个事对不住他们,也对不住自己。”康洪雷当即感慨。

  采风结束两个月,兰晓龙拿出26万字的大纲,其间号啕大哭数次。

  他喜欢带着所有来腾冲的朋友去国殇墓园。一次,他与同是电视剧编剧的好友史航同去。两个人扛了一箱腾越小烧,正好可以围着山浇一圈。墓园山坡的小墓碑,刻着各种各样的名字和兵种,比如一等枪手、三等马车夫。看到有意思的名字,就拿着酒杯跟墓碑碰一下。

  “我们是在向这段历史致敬,也真的需要致敬。”《团长》中出演主角“孟烦了”的张译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在接这部戏之前,他仅仅知道有中国远征军这个说法,具体历史完全不了解。“我觉得非常惭愧。”

  《团长》结尾,老年“孟烦了”走在腾冲的大街小巷,背影悠远而沉默。扮演者是当地一名抗战老兵杨再景,远征军时期做后勤工作,经历过太多战争年代的生生死死。“他讲话,无论说什么,我都想哭。”张译说。

  《团长》背后的远征军 

  《团长》浓缩了滇缅抗战中两次远征的经历。

  在电视剧中,“川军团”从淞沪会战战场下来,流落到一个小镇并重新聚集。他们空降到缅甸,又被迫撤退回国,最终重树信心,以惨烈的代价拿下南天门战役。整段历史从1942年持续到1945年。

  前几集中,“炮灰团”团长龙文章在从缅甸撤退的路上聚拢了上千散兵游勇,在崇山峻岭中狼狈地往国内跑。这看似黑色幽默的情节,原型即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大撤退,发生在1942年。

  由于当时中、英、美三方矛盾重重,远征军入缅的时间几次反复,最终错失战机,坐视仰光沦陷,入缅已经失去保全仰光国际交通线的根本目的,中国远征军孤立无援地被弃在丛林中自生自灭。

  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之时,司令长官杜聿明与孙立人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美国军校留学出身的孙立人选择了进入印度这条损失最小的撤退线路。而杜聿明则遵从蒋介石让远征军撤退回国的命令,从极为荒凉的野人山撤退。

  “第一次远征中因为战争死的人不多,绝大部分是在野人山撤退的时候没水没粮、疫病流行死的。10万大军最后只剩了4万多。”腾冲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原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少尉参谋卢彩文介绍说。

  电视剧后半部分花大篇幅描写了惨烈的南天门战役。“怒江边,南天门上,日本人的堡垒犹如怪物。敌人恶毒,川军团只能把仗打得‘断子绝孙’。弹尽粮绝,牙齿也是武器。”兰晓龙所著同名小说《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这样概括。

  这一战役的原型为滇缅战争历史上著名的松山战役。松山位于横断山脉南麓、怒江西岸,海拔2690米。滇缅战争期间,由金光惠次郎少佐指挥的拉孟(松山)守备队在此驻防,并用一年的时间修建了极为复杂的永久性工事,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据点,牢牢控制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这与《团长》中日本指挥官竹内连山创造的连通古树、石崖的工事极为类似。

  松山战役的著名,在于其惨烈程度和歼敌比例整个抗战史上难有匹敌。它发生于1944年,历时120天,中方官兵阵亡8000余人,日本守军1400名除1人化装突围全部战死,无一被俘或投降,双方阵亡人数之比接近6:1。

  “除了云南和缅甸几个地方以外,其他地名全是虚构的,没有一场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战役。但是我会把滇缅作战最浓缩的战争写进里面。”兰晓龙说,“史实部分占了60%的神。形也许一点都不像,也有可能就是很像。”

  历史观是最大的顾虑

  人物、地名虚构,不仅仅是出于艺术创作的考虑,也是规避风险的办法。

  “这个电视剧的艺术和技术我都不担心,最大的顾虑就是在历史观方面。”吴毅介绍。在剧本创作阶段,他曾请军方、广电总局和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有关人员把关,把握讲述的“度”。“现在采取的方法是,站在民族的角度上,讲中国军人抵御外敌,回避党派的区别。”

  在《团长》中也出现了共产党的身影,如游击队里有一名热爱学习的左翼进步青年,但没有明确指出其身份。“我们也反复讨论过国共平衡的问题,后来发现比较难与情节融在一起,现在这样的分寸还算合适。”吴毅说。

  剧组同人们已经关注滇缅战争题材很久,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时机,不知道“气候”如何。这次,《团长》终于开拓了讲述这段历史的空间。史航这样认为。

  此前以滇西历史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也有不少,比如电影《国际大营救》、电视剧《滇西往事》等等。但“往往摆脱不了固有的模式”。腾冲滇缅抗战博物馆馆长段生馗说,“这也是这么多年来第一部较为真实地反映滇西抗战历史的电视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老兵 抗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